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基本建设经济论文--基本建设研究与决策论文

基于分析型KAN0模型的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3页
        1.1.1 行业背景第10-11页
        1.1.2 政策背景第11页
        1.1.3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对委托方的直接影响第11-12页
        1.1.4 分析型KANO模型的应用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3-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7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7-23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2.1.1 服务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2.1.2 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2.1.3 文献述评第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第20-21页
        2.2.2 服务质量理论第21-22页
    2.3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解析第23-29页
    3.1 项目决策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及服务质量解析第23-24页
        3.1.1 项目决策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解析第23页
        3.1.2 项目决策阶段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解析第23-24页
    3.2 项目设计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及服务质量解析第24页
        3.2.1 项目设计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解析第24页
        3.2.2 项目设计阶段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解析第24页
    3.3 项目发承包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与服务质量解析第24-25页
        3.3.1 项目发承包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解析第24-25页
        3.3.2 项目发承包阶段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解析第25页
    3.4 项目实施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与服务质量解析第25-27页
        3.4.1 项目实施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解析第25-27页
        3.4.2 项目实施阶段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解析第27页
    3.5 项目竣工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及服务质量解析第27-28页
        3.5.1 项目竣工阶段造价咨询工作内容解析第27-28页
        3.5.2 项目竣工阶段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解析第28页
    3.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4章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类模型构建第29-42页
    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29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9-35页
        4.2.1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第29-32页
        4.2.2 初始评价指标隶属度及重要性分析第32-35页
    4.3 评价指标分类模型的构建第35-40页
        4.3.1 KANO模型第35-37页
        4.3.2 分析型KANO模型第37-39页
        4.3.3 对分析型KANO模型的改进第39-40页
    4.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40-41页
        4.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第40页
        4.4.2 数据预处理第40页
        4.4.3 样本特征分析第40页
        4.4.4 描述性统计第40页
        4.4.5 信度效度检验第40-41页
    4.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5章 应用检验与分析第42-53页
    5.1 问卷调查及数据处理第42-48页
        5.1.1 数据预处理第42页
        5.1.2 样本特征分析第42-43页
        5.1.3 描述性统计第43-45页
        5.1.4 信度、效度检验第45-48页
    5.2 正负向问题平均满意度水平及计算第48-49页
    5.3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需求属性分类第49-50页
    5.4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决策矩阵第50-52页
    5.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6章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质量改进策略第53-58页
    6.1 明确重点指标和改进顺序第53页
    6.2 重指标的改进建议第53-57页
    6.3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7.1 研究结论第58-59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59-60页
        7.2.1 研究的局限性第59页
        7.2.2 研究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附录第64-72页
后记第72-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解放区《文化翻身》(1946-1948)研究
下一篇: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度及机制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