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问题与创新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中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研究综述第9-11页
        1.2.1 国内研究状况第9-10页
        1.2.2 国外研究状况第10-11页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第11页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3.1 选题的目的第11页
        1.3.2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结构与布局第12-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页
        1.4.2 研究的理论依据第12-13页
        1.4.3 研究思路第13页
        1.4.4 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二章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与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第14-17页
    2.1 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的概念及框架体系第14-15页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第15-16页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基本精神第15页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观点第15-16页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特点及启示第16页
    2.3 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引入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的必然性第16-17页
第三章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17-25页
    3.1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历史变迁及现状第17-18页
    3.2 “瘦肉精”案例始末第18-19页
    3.3 瘦肉精案例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9-22页
        3.3.1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第19-20页
        3.3.2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信息化程度不高第20页
        3.3.3 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模式不完善第20-21页
        3.3.4 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模式不健全第21-22页
        3.3.5 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参与模式不健全第22页
    3.4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第22-25页
        3.4.1 利益冲突造成的模式困境第22-23页
        3.4.2 权力冲突造成的模式困境第23页
        3.4.3 角色冲突造成的模式困境第23页
        3.4.4 目的与手段的矛盾造成的模式困境第23-24页
        3.4.5 作为与不作为的矛盾造成的模式困境第24-25页
第四章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的经验借鉴第25-28页
    4.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第25页
    4.2 加拿大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第25-26页
    4.3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第26页
    4.4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的基本经验总结及启示第26-28页
第五章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的创新建议第28-38页
    5.1 构建合理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机构设置第28-30页
        5.1.1 健全法律体系搭建责任基础第28页
        5.1.2 整合建立专职食品安全政府监管部门第28-29页
        5.1.3 构建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管社会组织体系第29页
        5.1.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综合协调机构第29-30页
        5.1.5 合理分配政府监管权力第30页
    5.2 健全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信息化体系第30-31页
        5.2.1 设立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职能部门第30-31页
        5.2.2 构建统一的信息披露和反馈机制第31页
    5.3 建立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行为选择的规范体系第31-33页
        5.3.1 建立协作运行体系第31-32页
        5.3.2 建立监管信用体系第32页
        5.3.3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第32-33页
        5.3.4 构建正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机制第33页
    5.4 健全食品安全政府监管模式监督体系第33-35页
        5.4.1 从单一监督向综合监督转变第33-34页
        5.4.2 从处罚型监督向预防型监督转变第34页
        5.4.3 从滞后型监督向参与型监督转变第34-35页
    5.5 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社会参与模式第35-38页
        5.5.1 明确主体责任体系第35页
        5.5.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第35页
        5.5.3 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第35-36页
        5.5.4 发挥社会公众监督力度第36页
        5.5.5 构建合理维权通道第36-38页
结语第38-39页
致谢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作者简介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个体行为决策研究:双账户视角
下一篇:城市中心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研究--基于南京市香铺营社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