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盈利能力基本理论概述 | 第19-24页 |
2.1 盈利能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2.1.1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 | 第19-20页 |
2.2 盈利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2.1 传统评价方法 | 第20-21页 |
2.2.2 现代评价方法 | 第21页 |
2.3 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发展分析 | 第24-37页 |
3.1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概况 | 第24-25页 |
3.2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25-26页 |
3.2.1 上市公司呈区域性分布 | 第25页 |
3.2.2 发展依赖于运输行业 | 第25-26页 |
3.2.3 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制约 | 第26页 |
3.3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 第26-31页 |
3.3.1 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 | 第26-28页 |
3.3.2 从资产收益角度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 | 第28-29页 |
3.3.3 从成本控制角度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 | 第29-30页 |
3.3.4 从所有者投资回报角度分析煤炭行业的发展 | 第30-31页 |
3.4 煤炭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比较 | 第31-35页 |
3.4.1 从生产经营角度进行比较 | 第31-32页 |
3.4.2 从资产收益角度进行比较 | 第32-33页 |
3.4.3 从成本控制角度进行比较 | 第33-34页 |
3.4.4 从所有者投资回报角度进行比较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 第37-58页 |
4.1 实证分析数据的来源 | 第37页 |
4.2 实证分析变量的选取 | 第37-39页 |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 | 第39-51页 |
4.3.1 因子分析理论 | 第39页 |
4.3.2 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4.3.3 因子分析的判别 | 第40-41页 |
4.3.4 提取公共因子 | 第41-45页 |
4.3.5 因子旋转及命名 | 第45-47页 |
4.3.6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7-51页 |
4.4 基于多元回归的煤炭行业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7页 |
4.4.1 因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51页 |
4.4.2 自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51-53页 |
4.4.3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4.4.4 回归模型的检验 | 第53-55页 |
4.4.5 回归模型结果 | 第55页 |
4.4.6 回归结果解释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提高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58-60页 |
5.1 立足公司实际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 | 第58页 |
5.2 灵活选择融资方法寻求最佳资本结构 | 第58页 |
5.3 通过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 | 第58-59页 |
5.4 运用合理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经济 | 第59页 |
5.5 提高营运能力加快资产周转 | 第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