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满族八旗军服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页 |
1.3 课题关键技术与理论依据 | 第9-11页 |
1.4 课题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清朝满洲 | 第12-21页 |
2.1 牛录制度的建立 | 第12-14页 |
2.1.1 八旗的建立之一,穆昆制到固山制 | 第12-14页 |
2.1.2 八旗的建立之二:“正”、“镶”旗 | 第14页 |
2.2 八旗制度的模式与发展 | 第14-17页 |
2.2.1 权力意识的产生与统治集团的形成 | 第15-17页 |
2.3 八旗与清政权汉化 | 第17-21页 |
2.3.1 从“养人”到“容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清朝八旗制度作用 | 第21-27页 |
3.1 八旗军的战斗精神 | 第23-25页 |
3.2 八旗与清初的军事胜利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八旗军服特点 | 第27-45页 |
4.1 八旗军服来源 | 第27-28页 |
4.2 八旗军服种类及特点 | 第28-33页 |
4.2.1 皇帝大阅胄 | 第29页 |
4.2.2 皇帝大阅甲 | 第29-32页 |
4.2.3 亲王胄 | 第32-33页 |
4.2.4 亲王甲 | 第33页 |
4.3 职官胄 | 第33-39页 |
4.3.1 职官甲 | 第33-36页 |
4.3.2 前锋胄 | 第36页 |
4.3.3 前锋甲 | 第36页 |
4.3.4 骁骑胄 | 第36页 |
4.3.5 骁骑甲 | 第36-37页 |
4.3.6 护军棉胄 | 第37页 |
4.3.7 护军棉甲 | 第37页 |
4.3.8 健锐营前锋参领行卦 | 第37-38页 |
4.3.9 健锐营兵行褂 | 第38页 |
4.3.10 八旗副都统行卦 | 第38-39页 |
4.4 八旗军服色彩及款式结构差异化分析 | 第39-45页 |
第五章 八旗军服的审美分析与创新设计 | 第45-49页 |
5.1 八旗军服风格下的审美 | 第45-46页 |
5.2 八旗军服与当代服装审美联系分析 | 第46-47页 |
5.2.1 款式造型联系 | 第46-47页 |
5.2.2 色彩联系 | 第47页 |
5.3 八旗军服元素的创新设计 | 第47-49页 |
5.3.1 以八旗军服为创作来源的意义 | 第47-48页 |
5.3.2 以八旗军服元素创新设计设想 | 第48-49页 |
第六章 课程作品设计说明 | 第49-55页 |
6.1 八旗军服元素提取 | 第49-55页 |
6.1.1 纺织面料的选取及应用 | 第50-51页 |
6.1.2 色彩的选取及应用 | 第51-52页 |
6.1.3 传统刺绣工艺的应用 | 第52-53页 |
6.1.4 课程作品设计 | 第53-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作品集 | 第59-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