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简略词简表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姜黄素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1 姜黄素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2.2 姜黄素的抗肿瘤机制 | 第18-20页 |
1.3 星状体研究概况 | 第20-23页 |
1.3.1 星状体概述 | 第20-21页 |
1.3.2 星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21-22页 |
1.3.3 星状聚合物作为纳米载体的优势 | 第22-23页 |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1.4.1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概述 | 第23页 |
1.4.2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种类 | 第23页 |
1.4.3 肿瘤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1.5 靶向性抗肿瘤材料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5.1 靶向抗肿瘤材料概述 | 第24-25页 |
1.5.2 靶向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25-27页 |
1.6 立题依据及其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星状嵌段共聚物Tri-CL-Peptide-PEG的制备与表征 | 第29-42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2 原料预处理 | 第30-31页 |
2.2.3 Tri-CL-Peptide-PEG的合成 | 第31-34页 |
2.2.4 BCA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1页 |
2.3.1 Tri-CL-Peptide-PEG表征 | 第35-39页 |
2.3.2 BCA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9-40页 |
2.3.3 BCA法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姜黄素Tri-CL-Peptide-PEG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 第42-62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2.2 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 | 第43-45页 |
3.2.3 BBD响应面法优化微通道制备工艺 | 第45页 |
3.2.4 Cur-NPs的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1页 |
3.3.1 纳米粒制备方法 | 第46-47页 |
3.3.2 单因素考察微通道制备Cur-NPs | 第47-50页 |
3.3.3 BBD响应面模型优化Cur-NPs制备工艺 | 第50-57页 |
3.3.4 验证试验 | 第57-58页 |
3.3.5 Cur-NPs质量评价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Cur-NPs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 第62-69页 |
4.1 前言 | 第6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2-65页 |
4.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2-63页 |
4.2.2 Hela细胞的复苏与传代 | 第63页 |
4.2.3 MTT法测Cur-NPs对Hela细胞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4 入胞实验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68页 |
4.3.1 Cur-NPs对Hela细胞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2 Cur-NPs的入胞效果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Cur-NPs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 第69-77页 |
5.1 前言 | 第6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5.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69-70页 |
5.2.2 体外释放 | 第70页 |
5.2.3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70-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5.3.1 体外释药 | 第71-73页 |
5.3.2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