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0页 | 
| 1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基础理论 | 第10-19页 | 
| 1.1 垄断协议的内涵 | 第10-11页 | 
| 1.2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的界定 | 第11-13页 | 
| 1.2.1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的概念 | 第11-12页 | 
| 1.2.2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的特征 | 第12-13页 | 
| 1.3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 1.3.1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 第13-15页 | 
| 1.3.2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第15-16页 | 
| 1.3.3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政治学基础 | 第16-17页 | 
| 1.4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功能 | 第17-19页 | 
| 1.4.1 落实产业政策 | 第17页 | 
| 1.4.2 维护社会公益 | 第17-19页 | 
| 2 国外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评介 | 第19-26页 | 
| 2.1 国外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主要规定 | 第19-22页 | 
| 2.1.1 美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规定 | 第19-20页 | 
| 2.1.2 德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规定 | 第20-21页 | 
| 2.1.3 日本垄断协议适用除外规定 | 第21-22页 | 
| 2.2 国外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评析 | 第22-26页 | 
| 2.2.1 立法模式综合化 | 第22-23页 | 
| 2.2.2 适用除外范围狭窄化 | 第23页 | 
| 2.2.3 适用除外确认原则趋近合理原则 | 第23-24页 | 
| 2.2.4 不同执行模式下执行程序趋于完整 | 第24-26页 | 
| 3 我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立法现状及不足 | 第26-30页 | 
| 3.1 我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26-27页 | 
| 3.2 我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不足 | 第27-30页 | 
| 3.2.1 中小经营者等概念模糊 | 第27页 | 
| 3.2.2 实质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 第27-28页 | 
| 3.2.3 执行机构缺乏独立性 | 第28页 | 
| 3.2.4 预先审查机制缺失 | 第28-29页 | 
| 3.2.5 适用除外确认程序不完整 | 第29-30页 | 
| 4 我国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完善 | 第30-40页 | 
| 4.1 完善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0-31页 | 
| 4.1.1 与国情相适应原则 | 第30页 | 
| 4.1.2 与国际相协调原则 | 第30-31页 | 
| 4.1.3 除外范围变动原则 | 第31页 | 
| 4.2 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的具体完善措施 | 第31-40页 | 
| 4.2.1 综合型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1-32页 | 
| 4.2.2 界定垄断协议适用除外制度相关概念 | 第32-35页 | 
| 4.2.3 明确实质标准—合理分析原则的借鉴 | 第35-36页 | 
| 4.2.4 增强反垄断执法机构独立性 | 第36-37页 | 
| 4.2.5 增加选择性预先审查机制的规定 | 第37-38页 | 
| 4.2.6 完善垄断协议适用除外的执行程序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