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不同碳源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机制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19页
    1 食用菌虎奶菇第10-11页
    2 微生物自溶现象第11-13页
        2.1 微生物自溶第11页
        2.2 微生物自溶的可能原因第11-13页
    3 真菌自溶现象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3.1 酵母菌第13-14页
        3.2 丝状真菌第14-15页
    4 真菌蛋白质组学第15-16页
        4.1 蛋白质组学研究背景第15页
        4.2 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第15-16页
    5 代谢组学第16-18页
        5.1 代谢组学研究背景第16页
        5.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第16-17页
        5.3 微生物代谢组学研究第17-18页
    6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不同培养模式对虎奶菇自溶的影响第19-2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1.1 试验地第19页
        1.2 供试品种第19页
        1.3 试验设计第19-20页
        1.4 实验方法第20页
        1.5 数据分析第20-21页
    2 结果分析第21-23页
        2.1 不同保温时间对诱导自溶的影响第21-22页
        2.2 不同pH缓冲体系对诱导自溶的影响第22-23页
    3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不同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差异蛋白质组学第24-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1.1 试验材料第24页
        1.2 取样方法第24页
        1.3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第24-25页
        1.4 蛋白干粉样品的裂解与浓度测定第25-26页
        1.5 双向电泳第26-27页
        1.6 银染第27-28页
        1.7 蛋白点胶内酶解及肽段提取第28页
        1.8 质谱分析第28-29页
    2 结果分析第29-38页
        2.1 不同蛋白制备方法双向电泳比较第29-30页
        2.2 不同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蛋白差异比较第30-38页
    3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不同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代谢组学分析第39-4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1.1 试验材料第39页
        1.2 取样方法第39页
        1.3 样品提取第39-40页
        1.4 样品衍生化第40页
        1.5 质谱分析第40-41页
    2 结果分析第41-45页
        2.1 数据预处理第41页
        2.2 多变量分析第41-44页
        2.3 结果分析第44-45页
    3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6-55页
    1 结论与讨论第46-54页
        1.1 虎奶菇菌丝自溶条件第46页
        1.2 不同碳源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46-50页
        1.3 不同碳源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差异代谢组学分析第50-52页
        1.4 不同碳源培养模式下虎奶菇自溶机制分析第52-54页
    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附录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mads1+Osmads6-5小穗的形态特征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下一篇:CaRING2在辣椒应答青枯菌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