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缩略词和计量单位注释说明 | 第13-1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28页 |
1.1 连翘的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1.1 连翘的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1.1.2 连翘的资源分布 | 第15页 |
1.1.3 连翘的化学成分 | 第15-16页 |
1.1.4 连翘的药理作用 | 第16-18页 |
1.1.5 连翘苷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 内生菌概述 | 第19-23页 |
1.2.1 内生菌的概念 | 第19-20页 |
1.2.2 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20页 |
1.2.3 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20-22页 |
1.2.4 内生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3 内生菌育种技术 | 第23-24页 |
1.3.1 传统育种技术 | 第23-24页 |
1.3.2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 | 第24页 |
1.3.3 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 | 第24页 |
1.4 研究的意义、目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4.1 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24-25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第2章 产连翅音内生真囷G10(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诱变选育 | 第28-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1.3 实验菌株 | 第29页 |
2.1.4 培养基 | 第29页 |
2.1.5 标准品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2.1 孢子悬液的制备 | 第29页 |
2.2.2 紫外线诱变 | 第29-30页 |
2.2.3 亚硝酸钠诱变 | 第30页 |
2.2.4 紫外线复合亚硝酸钠诱变 | 第30页 |
2.2.5 菌丝体中连翘苷的提取 | 第30页 |
2.2.6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连翘苷 | 第30-31页 |
2.2.7 HPLC法检测 | 第31页 |
2.2.8 高产突变株的筛选 | 第31页 |
2.2.9 高产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31页 |
2.2.10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2.3 结果 | 第32-38页 |
2.3.1 紫外线诱变 | 第32-33页 |
2.3.2 亚硝酸钠诱变 | 第33-35页 |
2.3.3 紫外线复合亚硝酸钠诱变 | 第35-36页 |
2.3.4 高产突变株的稳定性检测 | 第36-37页 |
2.3.5 连翘苷含量的HPLC检测 | 第37-38页 |
2.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3章 高产连翘苷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40-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1.3 实验菌株 | 第41页 |
3.1.4 培养基 | 第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2.1 高产连翘苷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41页 |
3.2.2 高产连翘苷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1-43页 |
3.3 结果 | 第43-47页 |
3.3.1 高产连翘苷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43-44页 |
3.3.2 高产连翘苷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4-47页 |
3.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4章 高产菌株和原始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 第48-5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1.3 实验菌株 | 第49页 |
4.1.4 培养基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高产连翘苷菌株S1.5-2的培养基组成优化 | 第54-68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5.1.3 实验菌株 | 第55页 |
5.1.4 培养基 | 第55页 |
5.1.5 标准品 | 第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1 种子液的制备 | 第55页 |
5.2.2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 第55-56页 |
5.2.3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选择 | 第56页 |
5.2.4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 第56页 |
5.2.5 菌株S1.5-2优化前后的比较 | 第56-57页 |
5.2.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5.3.1 基础培养基的选择 | 第57-60页 |
5.3.2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选择 | 第60-65页 |
5.3.3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 第65-66页 |
5.3.4 菌株S1.5-2优化前后的比较 | 第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