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中国林蛙、高原林蛙及倭蛙皮肤抗菌肽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3页
    1.1 抗菌肽概述第15-20页
        1.1.1 抗菌肽来源及理化特性第15-16页
        1.1.2 抗菌肽分类第16-18页
        1.1.3 抗菌肽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 两栖类抗菌肽概述第20-22页
        1.2.1 两栖类抗菌肽种类第20-21页
        1.2.2 两栖类抗菌肽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 抗菌肽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第22-26页
        1.3.1 抗菌肽抑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第23-25页
        1.3.2 抗菌肽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第25页
        1.3.3 抗菌肽抗病毒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第25-26页
        1.3.4 抗菌肽抗寄生虫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第26页
        1.3.5 抗菌肽免疫调节活性第26页
    1.4 抗菌肽开发应用研究第26-31页
        1.4.1 抗菌肽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第26-29页
        1.4.2 抗菌肽在饲料及食品中的应用第29页
        1.4.3 抗菌肽在转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29-30页
        1.4.4 抗菌肽在应用中的局限第30-31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意义第31-33页
        1.5.1 本研究中抗菌肽合成第31页
        1.5.2 本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第31-32页
        1.5.3 本研究的意义第32-33页
第2章 抗菌肽抑菌活性研究第33-45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材料第33-36页
        2.2.1 菌株第33-34页
        2.2.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第34-35页
        2.2.3 试剂和培养基配置第35页
        2.2.4 仪器设备第35-36页
    2.3 方法第36-39页
        2.3.1 抗菌肽抑菌活性检测第36-37页
        2.3.2 抗菌肽溶血活性检测第37-39页
    2.4 结果第39-42页
        2.4.1 抗菌肽抑菌活性第39-41页
        2.4.2 抗菌肽溶血活性第41-42页
    2.5 讨论第42-45页
第3章 抗菌肽抗肿瘤活性研究第45-55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材料第45-49页
        3.2.1 细胞第45-46页
        3.2.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第46页
        3.2.3 试剂和培养基配置第46-48页
        3.2.4 仪器设备第48-49页
    3.3 方法第49-51页
        3.3.1 肿瘤细胞与抗菌肽的准备第49-50页
        3.3.2 MTT法与三联液法第50-51页
    3.4 结果第51-53页
    3.5 讨论第53-55页
第4章 抗菌肽抗氧化活性研究第55-69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材料第55-57页
        4.2.1 实验试剂第55页
        4.2.2 试剂配置第55-56页
        4.2.3 仪器设备第56-57页
    4.3 方法第57-60页
        4.3.1 抗菌肽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检测第57-58页
        4.3.2 抗菌肽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检测第58-59页
        4.3.3 抗菌肽的还原力检测第59-60页
    4.4 结果第60-65页
        4.4.1 抗菌肽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60-62页
        4.4.2 抗菌肽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第62-63页
        4.4.3 抗菌肽还原力活性第63-65页
    4.5 讨论第65-69页
第5章 抗菌肽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第69-77页
    5.1 引言第69页
    5.2 材料第69-72页
        5.2.1 细胞第69页
        5.2.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第69-70页
        5.2.3 试剂和培养基配置第70-71页
        5.2.4 仪器设备第71-72页
    5.3 方法第72-74页
        5.3.1 细胞准备第72页
        5.3.2 抗菌肽氨基糖苷酶释放活性检测第72-73页
        5.3.3 抗菌肽组胺释放活性检测第73-74页
    5.4 结果第74-75页
    5.5 讨论第75-77页
第6章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9页
致谢第89-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链置换技术的逻辑模型构建
下一篇:FAM76B启动子的克隆及其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