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典、药方集(处方集)、药物鉴定论文--药物鉴定论文--药物检验论文

基于复合纳米荧光探针的内毒素高效检测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0-24页
    1.1 内毒素检测需求和意义第10页
    1.2 细菌内毒素的传统检测方法现状和趋势第10-12页
        1.2.1 家兔热源法第10-11页
        1.2.2 鲎试验法第11页
        1.2.3 酶联免疫测定法第11-12页
        1.2.4 生物传感器第12页
    1.3 纳米荧光探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12-13页
    1.4 内毒素的荧光检测方法研究进展第13-17页
        1.4.1 用于内毒素检测的纳米材料第13-14页
        1.4.2 基于纳米荧光探针的细菌内毒素检测研究进展第14-17页
    1.5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检测生物毒素研究进展第17-21页
        1.5.1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第17-18页
        1.5.2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中荧光探针的选择第18-19页
        1.5.3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在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第19-21页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24页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6.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QDs-Apt-GO复合式纳米荧光探针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于内毒素检测第24-34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实验部分第25-28页
        2.2.1 仪器与设备第25-26页
        2.2.2 溶液的配饰第26-27页
        2.2.3 QDs-Apt-GO荧光探针的制备和荧光效能测试第27页
        2.2.4 基于QDs-Apt-GO荧光探针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建立第27-2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8-33页
        2.3.1 QDs-Apt-GO荧光探针设计与检测模式建立第28-29页
        2.3.2 氧化石墨烯浓度和猝灭时间的优化第29-30页
        2.3.3 QDs-Apt-GO荧光探针的内毒素选择性响应第30-31页
        2.3.4 基于QDs-Apt-GO探针的内毒素检测第31-32页
        2.3.5 鲎试剂比对实验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3 基于适配体和LPS-FITC荧光探针的内毒素荧光偏振检测第34-49页
    3.1 引言第34-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40页
        3.2.1 仪器与设备第35-36页
        3.2.2 溶液的配制第36页
        3.2.3 自制荧光偏振分析仪及相应的测试系统第36-38页
        3.2.4 LPS-FITC示踪物的制备、纯化第38页
        3.2.5 内毒素适配体复合物的制备第38页
        3.2.6 荧光偏振分析中Tracer、偶联内毒素适配体稀释度的选择第38页
        3.2.7 LPS与Apt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第38-39页
        3.2.8 特异性实验第39页
        3.2.9 基于适配体和LPS-FITC荧光探针的内毒素荧光偏振检测第39页
        3.2.10 基于荧光偏振的标准加入法测定血样中的内毒素第39-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3.3.1 基于LPS-FITC荧光探针和适配体的内毒素检测模式和方法第40页
        3.3.2 Tracer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第40-41页
        3.3.3 荧光偏振分析中示踪剂和偶联内毒素适配体稀释度的选择第41页
        3.3.4 LPS与Apt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第41-42页
        3.3.5 大肠杆菌内毒素适配体的偶联第42-43页
        3.3.6 特异性测试第43-44页
        3.3.7 内毒素的荧光偏振检测第44-46页
        3.3.8 基于荧光偏振的标准加入法测定血样中的内毒素第46-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结论与展望第49-52页
    4.1 结论第49-50页
    4.2 展望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附录第61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1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Ⅰ)与手性和非手性膦配体共催化α重氮碳酸酯类化合物与苯并环磺酰亚胺的不对称Mannich反应
下一篇:酸促进的呋喃环化及芳构化:苯并呋喃类衍生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