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V2G技术及其影响 | 第9-10页 |
| 1.3 电动汽车和风电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1 电动汽车参与系统调频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2 风电参与系统调频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 1.4 电动汽车集群和风电参与调频研究的不足 | 第13-15页 |
| 1.4.1 电动汽车集群参与调频研究的不足 | 第13-14页 |
| 1.4.2 电动汽车集群和风电联合调频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 计及电动汽车实时可控能量动态变化的系统频率控制 | 第16-28页 |
| 2.1 电动汽车交通属性的状态转换 | 第16-18页 |
| 2.1.1 电动汽车的行驶规律 | 第16-17页 |
| 2.1.2 电动汽车的状态转换特性 | 第17-18页 |
| 2.2 电动汽车可控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 | 第18-19页 |
| 2.3 计及电动汽车实时可控能量动态变化的负荷频率模型 | 第19-24页 |
| 2.3.1 可控电动汽车初始储能动态变化模型 | 第19-20页 |
| 2.3.2 考虑负荷频率控制的电动汽车实时可控能量动态变化模型 | 第20-21页 |
| 2.3.3 考虑功率和能量约束的电动汽车调频出力 | 第21-23页 |
| 2.3.4 两区域负荷频率互联控制模型 | 第23-24页 |
| 2.4 算例仿真 | 第24-27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考虑电动汽车需求的电网频率调整策略 | 第28-44页 |
| 3.1 电动汽车调频策略框架 | 第28-29页 |
| 3.2 电动汽车分组策略 | 第29-31页 |
| 3.3 基于容量预测的电动汽车调频功率分配策略 | 第31-35页 |
| 3.3.1 电动汽车集群可控容量预测 | 第32页 |
| 3.3.2 电动汽车调频功率分配 | 第32-34页 |
| 3.3.3 电动汽车调频比例 | 第34-35页 |
| 3.4 考虑电动汽车容量预测的调频模型 | 第35-36页 |
| 3.5 算例仿真 | 第36-42页 |
| 3.5.1 电动汽车调频出力分析 | 第37-39页 |
| 3.5.2 电动汽车集群调频出力分析 | 第39-40页 |
| 3.5.3 调频策略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4 计及风电并网模型的电动汽车集群参与系统频率调整策略 | 第44-59页 |
| 4.1 双馈式变速风力发电机调频策略框架 | 第44-46页 |
| 4.2 双馈式变速风力发电机转子速度控制 | 第46-50页 |
| 4.2.1 风电次最优运行分析 | 第46-48页 |
| 4.2.2 转子速度控制策略 | 第48-50页 |
| 4.3 风电协调控制模型 | 第50-52页 |
| 4.3.1 虚拟惯性控制 | 第50-51页 |
| 4.3.2 下垂控制 | 第51-52页 |
| 4.3.3 变桨距角控制 | 第52页 |
| 4.4 电动汽车集群和风电协同控制策略 | 第52-53页 |
| 4.5 算例仿真 | 第53-58页 |
| 4.5.1 风电单独调频出力分析 | 第54-56页 |
| 4.5.2 电动汽车集群和风电联合调频出力分析 | 第56-5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总结及展望 | 第59-61页 |
| 5.1 总结 | 第59-60页 |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 附录 | 第69页 |
|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