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天气条件的交直流并行线路混合离子流场的分布特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5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学术意义 | 第7-9页 |
| 1.1.1 特高压并行线路的发展 | 第7-8页 |
| 1.1.2 混合电场的复杂性 | 第8页 |
|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并行线路电场计算 | 第9-11页 |
| 1.2.2 无网格法计算电磁场 | 第11-13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基于RPIMP的无网格法 | 第15-25页 |
| 2.1 引言 | 第15页 |
| 2.2 移动最小二乘的MLPG法 | 第15-18页 |
| 2.2.1 支持域 | 第15-16页 |
| 2.2.2 形函数 | 第16-17页 |
| 2.2.3 控制方程离散 | 第17-18页 |
| 2.3 无网格法的改进 | 第18-22页 |
| 2.3.1 径向基函数形函数 | 第18-19页 |
| 2.3.2 控制离散方程的简化 | 第19-21页 |
| 2.3.3 有效性验证 | 第21-2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5页 |
| 3 交直流并行线路的混合离子流场计算方法 | 第25-45页 |
| 3.1 引言 | 第25页 |
| 3.2 交直流并行时的离子流场 | 第25-33页 |
| 3.2.1 单独直流离子流场 | 第25-26页 |
| 3.2.2 交流对直流离子流场的影响 | 第26-31页 |
| 3.2.3 基本控制方程及基本假设 | 第31-32页 |
| 3.2.4 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 3.3 混合离子流场计算 | 第33-39页 |
| 3.3.1 无网格法计算空间电荷密度 | 第33-35页 |
| 3.3.2 计算步骤及参数的选取 | 第35-36页 |
| 3.3.3 有效性验证 | 第36-39页 |
| 3.4 线路结构对混合离子流场的影响规律 | 第39-43页 |
| 3.4.1 交直流导线高度 | 第39-40页 |
| 3.4.2 直流极间距 | 第40-41页 |
| 3.4.3 交直流并行间距 | 第41-42页 |
| 3.4.4 交流线路的电压等级 | 第42-43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混合离子流场特性研究 | 第45-65页 |
| 4.1 引言 | 第45页 |
| 4.2 不同天气下的混合离子流场测试 | 第45-47页 |
| 4.3 不同温湿度下的混合离子流场 | 第47-55页 |
| 4.3.1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 第47-51页 |
| 4.3.2 计算与实测对比 | 第51-55页 |
| 4.4 雾霾天气下的混合离子流场 | 第55-63页 |
| 4.4.1 荷电模型 | 第55-57页 |
| 4.4.2 影响机理 | 第57-58页 |
| 4.4.3 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 4.4.4 计算和实测对比 | 第60-63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附录 | 第75页 |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75页 |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