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9页 |
1.1 水泥基复合功能材料与集料功能化 | 第11页 |
1.2 磁选粉煤灰的性质与特点 | 第11-13页 |
1.3 导电功能混凝土 | 第13-17页 |
1.3.1 导电功能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1.3.2 导电功能混凝土的导电机理 | 第14-16页 |
1.3.3 导电功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热电转换功能混凝土 | 第17-21页 |
1.4.1 热电效应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1.4.2 热电转换效率的衡量 | 第18-20页 |
1.4.3 水泥基热电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微波除冰功能混凝土 | 第21-26页 |
1.5.1 道路融雪除冰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2 微波融雪除冰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1.5.3 微波融雪除冰技术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6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6-29页 |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2.1 原材料 | 第29-31页 |
2.2 试验及测试方法 | 第31-35页 |
3 电磁功能集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 第35-61页 |
3.1 集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基本性能 | 第35-48页 |
3.1.1 原材料的预处理 | 第35-39页 |
3.1.2 功能集料的试制 | 第39-42页 |
3.1.3 烧结气氛对电磁功能集料性能的影响 | 第42-46页 |
3.1.4 烧结温度对电磁功能集料基本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3.2 导电型电磁功能集料的导电机理研究 | 第48-55页 |
3.2.1 导电型电磁功能机料的微观形貌 | 第48-51页 |
3.2.2 导电相在导电型电磁功能集料中的分布 | 第51-55页 |
3.3 微波吸收型电磁功能集料的微波吸收机理研究 | 第55-60页 |
3.3.1 电磁功能集料的电磁参数 | 第55-58页 |
3.3.2 电磁功能集料的微波生热效率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导电功能砂浆导电性能及电加热性能 | 第61-73页 |
4.1 导电功能砂浆的制备 | 第61-62页 |
4.2 导电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65页 |
4.2.1 龄期对导电功能砂浆导电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4.2.2 碳纤维掺量对导电功能砂浆导电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3 导电集料掺量对导电功能砂浆导电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 导电功能砂浆用作电加热材料的可行性研究 | 第65-71页 |
4.3.1 导电功能砂浆的力学性能 | 第65-66页 |
4.3.2 导电功能砂浆的电热效果与电热稳定性 | 第66-68页 |
4.3.3 导电功能砂浆的交直流电性能对比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热电功能砂浆Seebeck效应探究及发热-感应自响应系统的设计 | 第73-91页 |
5.1 热电功能砂浆的Seebeck效应及其增强 | 第73-80页 |
5.1.1 热电功能砂浆的Seebeck效应 | 第73-76页 |
5.1.2 金属氧化物粉末对热电功能砂浆Seebeck效应的增强 | 第76-79页 |
5.1.3 利用热电功能砂浆制备温差发电器的探究 | 第79-80页 |
5.2 发热-感应自响应系统的设计 | 第80-89页 |
5.2.1 设计思路 | 第80-82页 |
5.2.2 感应元件的选取 | 第82-88页 |
5.2.3 发热-感应自响应功能的实现 | 第88-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微波吸收功能砂浆除冰性能研究 | 第91-119页 |
6.1 微波吸收功能砂浆的制备以及融冰机理的探讨 | 第91-95页 |
6.2 微波吸收功能砂浆微波除冰性能研究 | 第95-108页 |
6.2.1 集料掺量对微波吸收功能砂浆除冰性能的影响 | 第95-100页 |
6.2.2 其他吸波介质对微波吸收功能砂浆除冰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6页 |
6.2.3 微波吸收功能砂浆热均匀性与融冰效果的探讨 | 第106-108页 |
6.3 对微波吸收功能砂浆除冰性能的优化 | 第108-116页 |
6.3.1 石墨与氧化石墨烯对微波吸收功能砂浆生热速率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6.3.2 石墨与氧化石墨烯对微波吸收功能砂浆热均匀性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6.3.3 石墨与氧化石墨烯对微波吸收功能砂浆除冰效果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19-121页 |
7.1 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附录 | 第133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3页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