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6-18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8-20页 |
1.2.3 观点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1.4.1 本文创新 | 第22-23页 |
1.4.2 本文不足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4-26页 |
2.1.1 政府公信力 | 第24-25页 |
2.1.2 新媒体 | 第25-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社会契约理论 | 第26-27页 |
2.2.2 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8-29页 |
2.2.4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新媒体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30-38页 |
3.1 历史沿革 | 第30-32页 |
3.1.1 起步阶段 | 第30-31页 |
3.1.2 探索阶段 | 第31页 |
3.1.3 提高阶段 | 第31-32页 |
3.2 主要做法 | 第32-35页 |
3.2.1 构建微博服务平台,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第33页 |
3.2.2 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 | 第33-34页 |
3.2.3 加强官民互动交流,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 第34-35页 |
3.3 取得成效 | 第35-38页 |
3.3.1 舆情应对能力有所提升 | 第35页 |
3.3.2 信息公开制度不断优化 | 第35-36页 |
3.3.3 公众信任程度逐渐提高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新媒体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状况的调查分析 | 第38-57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38-44页 |
4.1.1 调查宗旨 | 第38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38-39页 |
4.1.3 调查假设 | 第39-41页 |
4.1.4 问卷设计 | 第41-44页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4.2.1 调查信度分析 | 第44-45页 |
4.2.2 样本情况描述 | 第45-48页 |
4.2.3 调查数据分析 | 第48-52页 |
4.3 新媒体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7页 |
4.3.1 政府服务质量不高 | 第52-53页 |
4.3.2 信息公开程度不够 | 第53-54页 |
4.3.3 政府回应能力不足 | 第54-55页 |
4.3.4 政民互动效果不佳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新媒体视角下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7-64页 |
5.1 政府行政理念转变滞后 | 第57-59页 |
5.1.1 服务理念有待强化 | 第57-58页 |
5.1.2 政绩观念有所偏差 | 第58页 |
5.1.3 维稳观念相对固化 | 第58-59页 |
5.2 新媒体运用能力不足 | 第59-61页 |
5.2.1 危机管理意识较弱 | 第59-60页 |
5.2.2 行政人员专业不强 | 第60页 |
5.2.3 舆论引导能力不足 | 第60-61页 |
5.3 政府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61-64页 |
5.3.1 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 | 第61-62页 |
5.3.2 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 | 第62页 |
5.3.3 政府回应机制不健全 | 第62-64页 |
第六章 新媒体视角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思考 | 第64-71页 |
6.1 强化政府行政理念 | 第64-66页 |
6.1.1 强化政府服务理念 | 第64-65页 |
6.1.2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 第65页 |
6.1.3 强化政府责任理念 | 第65-66页 |
6.2 提升政府新媒体运用能力 | 第66-68页 |
6.2.1 培养政府新媒体思维意识 | 第66页 |
6.2.2 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素养 | 第66-67页 |
6.2.3 提升政府舆论应对能力 | 第67-68页 |
6.3 健全政府制度保障机制 | 第68-71页 |
6.3.1 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 第68页 |
6.3.2 完善行政问责机制 | 第68-69页 |
6.3.3 健全舆情回应机制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结论 | 第71页 |
7.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1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