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P2P互联网金融借贷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模型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3 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因素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概述 | 第17-28页 |
2.1 我国P2P网络借贷概念以及发展近况 | 第17-22页 |
2.1.1 我国P2P网络借贷概念 | 第17-18页 |
2.1.2 我国P2P网络借贷流程 | 第18-19页 |
2.1.3 我国P2P网络借贷风险 | 第19-20页 |
2.1.4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近况 | 第20-22页 |
2.2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评估及管理概述 | 第22-27页 |
2.2.1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2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难题 | 第23-24页 |
2.2.3 信用风险评估方式方法 | 第24-25页 |
2.2.4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分析 | 第28-42页 |
3.1 信用风险评估因素查找与构造 | 第28-37页 |
3.1.1 信用风险数据处理方法 | 第29-31页 |
3.1.2 信用风险特征相关性处理方法 | 第31-32页 |
3.1.3 特征预测性评估 | 第32-34页 |
3.1.4 随机森林重要性评估 | 第34-37页 |
3.2 信用风险评估因素量化方法 | 第37-39页 |
3.3 信用风险评估结果评价 | 第39-41页 |
3.3.1 AUC曲线观察 | 第39-40页 |
3.3.2 K-S值检验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 第42-55页 |
4.1 信用风险评估数据预处理 | 第42-48页 |
4.1.1 信用风险评估特征构造 | 第42-45页 |
4.1.2 信用风险评估特征分箱 | 第45-48页 |
4.1.3 信用风险评估数据集准备 | 第48页 |
4.2 信用风险评估特征选择 | 第48-52页 |
4.2.1 特征相关性分析 | 第49页 |
4.2.2 特征预测性筛选 | 第49-50页 |
4.2.3 特征重要性选择 | 第50-52页 |
4.3 信用风险评估量化 | 第52页 |
4.4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P2P网贷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性建议 | 第55-61页 |
5.1 全面落实网络借贷信用风险评估至生产 | 第55-56页 |
5.2 制定清晰的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及流程 | 第56-57页 |
5.3 创新性管理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 | 第57-58页 |
5.4 拥抱监管、全面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 第58-59页 |
5.5 协助建立并使用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6.2 可能创新点及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6.2.1 可能创新点 | 第62页 |
6.2.2 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