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英文摘要第7-11页
第一章 导论第18-39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8-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8-22页
        1.1.2 选题意义第22-24页
    1.2 概念的界定第24-30页
        1.2.1 生产者服务业第24-25页
        1.2.2 产业互动第25页
        1.2.3 城市第25-27页
        1.2.4 城市间的产业互动第27-30页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结论第30-37页
        1.3.1 研究思路第30-36页
        1.3.2 基本结论第36-37页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37-39页
        1.4.1 研究方法第37页
        1.4.2 可能的创新第37-38页
        1.4.3 文章的不足第38-3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9-55页
    2.1 关于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扩散的研究第39-49页
        2.1.1 国外的相关研究第39-46页
        2.1.2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46-49页
    2.2 关于城市层级体系理论及中心外围理论的研究第49-54页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第49-52页
        2.2.2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52-54页
    2.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 空间交易成本假说第55-71页
    3.1 空间交易成本、企业空间边界与产业互动的演进第55-59页
        3.1.1 空间交易成本的含义第55-56页
        3.1.2 空间交易成本与企业空间边界的拓展第56-57页
        3.1.3 空间交易成本与产业互动的演进第57-59页
    3.2 市场一体化、要素的区位偏好差异与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形成第59-61页
        3.2.1 市场分割无法形成城市间产业互动第59页
        3.2.2 市场一体化对于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影响第59-60页
        3.2.3 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要素及区位偏好第60-61页
    3.3 现代技术变迁与产业互动的空间扩展第61-63页
        3.3.1 技术变迁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第62页
        3.3.2 现代技术变迁推进了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形成第62-63页
    3.4 企业组织结构的演进与城市间的产业互动第63-65页
        3.4.1 全能型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弊端第63-64页
        3.4.2 新型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影响第64-65页
    3.5 产业内分工的深化与生产者服务业选址独立性的增强第65-67页
        3.5.1 产业内的分工第65-66页
        3.5.2 产业内分工的影响第66-67页
    3.6 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城市间的产业互动第67-69页
        3.6.1 不同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第67-68页
        3.6.2 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业互动演进第68-69页
    3.7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城市比较优势假说第71-90页
    4.1 封闭条件下的双城模型第71-81页
        4.1.1 基于劳动率比较优势理论视角的解释第71-79页
        4.1.2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的分析第79-81页
    4.2 封闭条件下的多城市模型第81-86页
        4.2.1 多城市两行业模型第81-84页
        4.2.2 多城市多行业模型第84-86页
    4.3 开放条件下的城市间产业互动第86-89页
        4.3.1 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微笑曲线理论视角的解析第86-88页
        4.3.2 开放条件下城市间产业互动的复杂性第88-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形成机制:企业选址模型第90-102页
    5.1 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不同类型城市的选择第90-98页
        5.1.1 模型的假设第90-92页
        5.1.2 对于服务业企业的分析第92-96页
        5.1.3 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分析第96-98页
    5.2 同一企业的不同环节对于不同类型城市的选择第98-101页
        5.2.1 情形一: A市服务、B市制造—A市制造与服务第98-99页
        5.2.2 情形二: A市服务、B市制造—B市制造与服务第99-100页
        5.2.3 情形三: B市服务、A市制造—A市制造与服务第100页
        5.2.4 情形四: B市服务、A市制造—B市制造与服务第100-101页
    5.3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六章 城市间产业互动中的生产者服务业区位选择: 城市声誉假说第102-116页
    6.1 对于生产者服务业选址规律认识的演进第102-104页
        6.1.1 邻近原则及其缺陷第102-103页
        6.1.2 集聚原则的解释第103-104页
    6.2 生产者服务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第104-106页
        6.2.1 生产者服务供给的时间第105页
        6.2.2 生产者服务供给的标准第105页
        6.2.3 生产者服务供给的比较第105-106页
    6.3 生产者服务的层级特征及其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第106-107页
        6.3.1 生产者服务的层级特征第106页
        6.3.2 不同层次生产者服务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第106-107页
    6.4 空间交易成本假说与生产者服务交易及选址的变迁第107-110页
        6.4.1 市场一体化之前第107页
        6.4.2 市场一体化之后第107-110页
    6.5 城市声誉的形成与作用机制第110-114页
        6.5.1 城市声誉的形成机制第110-111页
        6.5.2 城市声誉的作用机制第111-112页
        6.5.3 城市声誉与行业声誉第112-114页
    6.6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七章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演化:有限数量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假说第116-141页
    7.1 “中心—外围”模型的拓展第116-123页
        7.1.1 “中心—外围”模型的基本思想第116-120页
        7.1.2 一个拓展的“服务业中心—制造业外围”模型第120-123页
    7.2 有限数量的服务业中心城市假说第123-129页
        7.2.1 现实中的少数服务业中心城市第123-126页
        7.2.2 生产者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的异同第126-127页
        7.2.3 成为服务业中心城市的苛刻条件第127-129页
    7.3 城市体系的演进第129-132页
        7.3.1 原先的城市层级体系第129-130页
        7.3.2 向新城市层级体系演进第130-132页
    7.4 城市经济地理新格局的影响第132-140页
        7.4.1 对于优化城市间产业分工的意义第133-134页
        7.4.2 对于城市间经济利益格局的冲击第134-135页
        7.4.3 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偏好第135-138页
        7.4.4 各城市产业竞争的影响第138-140页
    7.5 本章小结第140-141页
第八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经验证据第141-169页
    8.1 南京都市圈内的城市间产业互动第141-152页
        8.1.1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的发展环境变迁第142-143页
        8.1.2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的具体进程第143-145页
        8.1.3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中的智能电网及电子信息产业第145-149页
        8.1.4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进程中的政策引导第149-152页
    8.2 南京都市圈产业互动的经济分析第152-158页
        8.2.1 产业互动假说的验证第152-155页
        8.2.2 产业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第155-156页
        8.2.3 产业互动的比较研究第156-158页
    8.3 现实的城市间产业互动有关分析第158-167页
        8.3.1 现实的城市间产业互动第158-162页
        8.3.2 影响城市间产业互动有效性的一些因素第162-166页
        8.3.3 全球性的城市间产业互动特点第166-167页
    8.4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九章 城市间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 计量检验第169-187页
    9.1 城市间产业互动水平的统计性描述第169-175页
        9.1.1 城市间产业互动水平指标的设定第169-171页
        9.1.2 有关城市选取的说明第171页
        9.1.3 数据说明第171-172页
        9.1.4 城市间产业互动水平的统计结果与分析第172-175页
    9.2 城市间产业互动关系的协整分析第175-178页
        9.2.1 检验方程第175页
        9.2.2 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第175-178页
    9.3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交易成本假说检验第178-182页
        9.3.1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交易成本计量检验模型第178-179页
        9.3.2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空间交易成本计量检验结果及解释第179-182页
    9.4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第182-185页
        9.4.1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第182页
        9.4.2 城市间产业互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计量检验第182-185页
    9.5 本章小结第185-187页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87-193页
    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第190-191页
    坚持正确的产业发展导向第191-193页
附录: 转型背景下中心外围特征的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第193-202页
    转型背景下中心外围特征的演变机制第193-195页
    江苏地区中心外围特征演变的实证分析第195-199页
    中心—外围特征的长期演化趋势第199-201页
    转型体的中心外围特征与中心外围经典模型的简要比较第201-202页
外文参考文献第202-207页
中文参考文献第207-212页
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获奖以及主要学术活动第212-213页
后记第213-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工作价值观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工作投入的中介
下一篇: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结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