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9页 |
1.1 生发中心和体液免疫反应 | 第10-16页 |
1.1.1 生发中心 | 第10-12页 |
1.1.2 T细胞依赖的生发中心免疫反应 | 第12-16页 |
1.2 淋巴细胞的迁移与定位 | 第16-20页 |
1.2.1 次级淋巴器官的趋化因子 | 第16-17页 |
1.2.2 淋巴细胞的迁移定位 | 第17-19页 |
1.2.3 细胞迁移定位与整合素 | 第19-20页 |
1.3 Semaphorin和Plexin家族分子的功能 | 第20-28页 |
1.3.1 Semaphorin和Plexin的发现 | 第20-22页 |
1.3.2 Semaphorin的结构及信号传递 | 第22-23页 |
1.3.3 Plexin的结构及信号传递 | 第23-24页 |
1.3.4 Semaphorin和plexin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相互作用 | 第24页 |
1.3.5 Semaphorin和plexin在免疫细胞中的功能 | 第24-28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8-29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29-47页 |
2.1 实验用材料 | 第29-33页 |
2.1.1 实验用小鼠 | 第29页 |
2.1.2 细胞培养试剂 | 第29-30页 |
2.1.3 所用抗体 | 第30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第30-32页 |
2.1.5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7页 |
2.2.1 质粒构建 | 第33-34页 |
2.2.2 少量细胞测序步骤 | 第34-38页 |
2.2.3 磁珠分离淋巴细胞 | 第38页 |
2.2.4 免疫荧光染色 | 第38页 |
2.2.5 T-B细胞结合实验 | 第38页 |
2.2.6 体内双光子成像实验 | 第38-40页 |
2.2.7 流式细胞分析 | 第40页 |
2.2.8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40-43页 |
2.2.9 化学法偶联HEL和OVA以及抗原注射 | 第43页 |
2.2.10 感染原代淋巴细胞病毒的包装与侵染 | 第43页 |
2.2.11 感染B细胞的生发中心诱导实验 | 第43-44页 |
2.2.12 感染T细胞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的诱导实验 | 第44页 |
2.2.13 抗NP抗体亲和力实验 | 第44页 |
2.2.14 免疫印迹 | 第44-45页 |
2.2.15 小鼠骨髓嵌合体模型 | 第45页 |
2.2.16 小鼠免疫 | 第45-46页 |
2.2.17 数据统计与图像处理制作 | 第46-47页 |
第3章 高表达于生发中心B细胞上的PlxnB2分子影响生发中心反应的输出 | 第47-58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3.3.1 PlxnB2高表达于生发中心B细胞 | 第48页 |
3.3.2 PlxnB2不影响生发中心B细胞形成 | 第48-49页 |
3.3.3 PlxnB2影响浆细胞的生成比例 | 第49-50页 |
3.3.4 PlxnB2对GCB细胞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5 PlxnB2在竞争环境下对生发中心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51-55页 |
3.3.6 过表达PlxnB2的B细胞倾向于分化成浆细胞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第4章 PlxnB2通过调节TFH细胞在GC区域的迁移和定位调节生发中心免疫反应 | 第58-67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4.3.1 在MD4系统上敲除PlxnB2并不影响GC和TFH细胞的形成 | 第59-60页 |
4.3.2 在MD4系统上敲除PlxnB2影响TFH细胞GC内的定位 | 第60-62页 |
4.3.3 双光子动态成像显示PlxnB2影响TFH细胞GC内的定位 | 第62-63页 |
4.3.4 双光子动态成像展示PlxnB2影响TFH细胞进入GC的进入角度 | 第63页 |
4.3.5 双光子动态成像PlxnB2影响TFH细胞与GCB细胞的充分接触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第5章 PlxnB2的配体Sema4C在TFH细胞与GCB细胞相互作用中功能 | 第67-77页 |
5.1 引言 | 第67-6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4页 |
5.3.1 Sema4C和PlxnB2是配体和受体的关系 | 第68-69页 |
5.3.2 Sema4C特异性的在TFH细胞上表达 | 第69页 |
5.3.3 Sema4C敲除不影响TFH细胞的生成 | 第69-70页 |
5.3.4 Sema4C敲除影响浆细胞的生成 | 第70-71页 |
5.3.5 在OT-Ⅱ系统上敲除Sema4C影响TFH细胞GC内的定位 | 第71-72页 |
5.3.6 双光子成像动态显示敲除Sema4C影响TFH细胞GC内的定位 | 第72-73页 |
5.3.7 在抗原特异的系统中敲除Sema4C影响CXCR5的表达水平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74-77页 |
第6章 Sema4C和PlxnB2可以增强T-B细胞黏附且不依赖于LFA和趋化因子受体 | 第77-85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7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6.3.1 PlxnB2和Sema4C可以增强体外T-B细胞相互作用 | 第77-79页 |
6.3.2 PlxnB2和Sema4C体外对T-B细胞增强的相互作用不依赖于LFA | 第79页 |
6.3.3 PlxnB2和Sema4C对TFH细胞定位的影响不依赖于趋化因子 | 第79-80页 |
6.3.4 Sema4CRNA-seq结果 | 第80-82页 |
6.3.5 过表达Sema4C不影响TFH细胞的形态 | 第82页 |
6.3.6 Sema4C和PlxnB2相互作用影响TCR信号通路 | 第82-83页 |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3-85页 |
第7章 Sema4D作为PlxnB2另一可能受体并不影响生发中心的免疫反应 | 第85-91页 |
7.1 引言 | 第85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6-89页 |
7.3.1 Sema4D在TFH细胞与nonTFH细胞的表达没有区别 | 第86页 |
7.3.2 使用ShRNA可以敲低Sema4D的表达水平 | 第86-87页 |
7.3.3 Sema4D ShRNA敲低不影响TFH细胞和GC的形成 | 第87-88页 |
7.3.4 Sema4D ShRNA在B细胞上的敲低也不影响TFH细胞和GC的形成 | 第88-89页 |
7.3.5 Sema4D ShRNA在T细胞上的敲低也不影响TFH细胞在GC区域定位 | 第89页 |
7.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89-91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