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arct | 第10-11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籼粳亚种的起源 | 第12-13页 |
1.3 籼粳亚种的分类 | 第13-16页 |
1.3.1 程氏指数分类法 | 第13-14页 |
1.3.2 同工酶分类法 | 第14页 |
1.3.3 杂交亲和力分类法 | 第14-15页 |
1.3.4 解剖结构分类法 | 第15页 |
1.3.5 分子标记分类法 | 第15-16页 |
1.4 籼粳亚种间的差异 | 第16-17页 |
1.4.1 籼粳亚种产量性状的差异 | 第16页 |
1.4.2 籼粳亚种品质性状的差异 | 第16-17页 |
1.5 生态环境对籼粳亚种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1 生态环境对籼粳亚种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2 生态环境对籼粳亚种品质的影响 | 第18页 |
1.6 维管束性状的研究 | 第18-21页 |
1.6.1 维管束运输功能的作用机理 | 第19页 |
1.6.2 水稻维管束的机械支撑与抗倒伏 | 第19-20页 |
1.6.3 水稻维管束对产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2.3.1 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2 基因型的确定 | 第22-23页 |
2.3.3 维管束性状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4 产量构成因素的确定 | 第24页 |
2.3.5 气象数据的测定 | 第24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3.1 不同基因型与地区型条件下维管束性状的差异 | 第26-28页 |
3.1.1 不同地区间维管束性状的差异 | 第26页 |
3.1.2 地区型与品种间互作对维管束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3 不同地区籼型频率对维管束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不同地区维管束性状QTL分析 | 第28-33页 |
3.2.1 不同地区穗颈大小维管束QTL分析 | 第28-30页 |
3.2.2 不同地区倒二、穗颈节大维管束比,穗颈节大小维管束比QTL分析 | 第30-31页 |
3.2.3 不同地区一次枝梗效率QTL分析 | 第31-33页 |
3.3 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 第33-35页 |
3.3.1 倒二、穗颈节大小维管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 第33-34页 |
3.3.2 维管束相关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 第34-35页 |
3.4 穗轴不同部位维管束、枝梗及相关性状的关系 | 第35-40页 |
3.4.1 不同地区穗不同部位V/R值的比较 | 第35-37页 |
3.4.2 不同地区不同籼粳型穗不同部位性状的差异 | 第37-40页 |
4.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4.1 结论 | 第40-41页 |
4.2 讨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