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2.1 融于自然的大趋势 | 第10-11页 |
1.2.2 工业设计当前发展环境分析 | 第11-12页 |
1.2.3 生物知识在工业设计中应用状况分析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设计方法现状 | 第15-16页 |
1.3.4 当前研究趋势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8-22页 |
1.5.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3 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设计分类及需求分析 | 第22-32页 |
2.1 基于情感化的设计分类 | 第22-27页 |
2.1.1 设计分类依据 | 第22-23页 |
2.1.2 多生物效应的设计分类 | 第23-27页 |
2.2 基于设计分类的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2.2.1 根据分类归纳调研信息 | 第27-28页 |
2.2.2 问卷制定及数据获取 | 第28-29页 |
2.3 多生物效应应用的切入点分析 | 第29-31页 |
2.3.1 面向设计流程的本能、行为、反思关系确定 | 第29-30页 |
2.3.2 本能、行为、反思水平设计方法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多生物效应的行为水平设计 | 第32-47页 |
3.1 产品功能分析 | 第32-35页 |
3.1.1 功能树与功能结构的建立 | 第32-34页 |
3.1.2 理想解分析 | 第34-35页 |
3.2 产品功能求解 | 第35-42页 |
3.2.1 生物知识库利用 | 第35-36页 |
3.2.2 生物-产品转化 | 第36-39页 |
3.2.3 确定仿生对象 | 第39-42页 |
3.3 仿生对象在行为水平设计中的应用 | 第42-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基于生物原型的本能水平及反思水平设计 | 第47-70页 |
4.1 基于生物原型的本能水平设计 | 第47-65页 |
4.1.1 生物原型-产品的造型 | 第48-59页 |
4.1.2 生物原型-产品的颜色 | 第59-63页 |
4.1.3 生物原型-产品的质感 | 第63-65页 |
4.2 基于生物原型的反思水平设计 | 第65-69页 |
4.2.1 生物原型反思水平设计特征 | 第65-67页 |
4.2.2 生物原型反思水平设计内容 | 第67-68页 |
4.2.3 生物原型反思水平设计应用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基于多生物效应的产品设计流程及应用 | 第70-86页 |
5.1 基于多生物效应的产品设计流程 | 第70-72页 |
5.2 基于多生物效应的防雾霾口罩设计 | 第72-85页 |
5.2.1 用户需求分析 | 第72-76页 |
5.2.2 行为水平的防雾霾口罩设计 | 第76-80页 |
5.2.3 本能水平及反思水平的防雾霾口罩设计 | 第80-85页 |
5.2.4 产品方案评价 | 第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结论 | 第86-87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A | 第92-94页 |
附录B | 第94-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