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焊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概述 | 第8-12页 |
1.2.1 金属疲劳的定义 | 第8页 |
1.2.2 焊接接头工作应力的定义 | 第8-9页 |
1.2.3 焊接接头的S-N曲线 | 第9-10页 |
1.2.4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0-11页 |
1.2.5 疲劳寿命评估的基本流程 | 第11-12页 |
1.3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寿命评估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载荷谱获取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寿命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2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力学分析 | 第15-19页 |
2.1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简介 | 第15-16页 |
2.2 挖掘机工作装置力学分析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液压挖掘机斗杆有限元分析 | 第19-25页 |
3.1 危险工况确定与载荷计算 | 第19-21页 |
3.1.1 危险工况确定 | 第19-20页 |
3.1.2 危险工况载荷计算 | 第20-21页 |
3.2 挖掘机斗杆有限元分析 | 第21-24页 |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1-22页 |
3.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22-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液压挖掘机动态载荷测试试验 | 第25-36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25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25-28页 |
4.2.1 试验仪器选择与测点布置 | 第25-26页 |
4.2.2 作业对象确定 | 第26-27页 |
4.2.3 样本长度确定 | 第27页 |
4.2.4 采样频率确定 | 第27页 |
4.2.5 测试系统搭建 | 第27-28页 |
4.3 试验过程 | 第28-29页 |
4.4 试验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29-35页 |
4.4.1 信号预处理 | 第29-31页 |
4.4.2 数字化滤波 | 第31-32页 |
4.4.3 信号时域重复性检查 | 第32-33页 |
4.4.4 斗杆铰点载荷时间历程计算 | 第33-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液压挖掘机斗杆动力学仿真 | 第36-44页 |
5.1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36-41页 |
5.1.1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与计算流程 | 第36-38页 |
5.1.2 动力学仿真模型验证 | 第38-41页 |
5.2 疲劳危险区域应力时间历程获取 | 第41-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6 液压挖掘机斗杆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与分析 | 第44-62页 |
6.1 斗杆结构的S-N曲线 | 第44-46页 |
6.1.1 IIW标准 | 第44-46页 |
6.1.2 斗杆结构的S-N曲线 | 第46页 |
6.2 斗杆结构疲劳危险区域的载荷谱 | 第46-50页 |
6.2.1 计数循环内的雨流计数 | 第47-49页 |
6.2.2 等效损伤转换 | 第49-50页 |
6.2.4 载荷谱合成 | 第50页 |
6.3 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非线性累积损伤方法 | 第50-54页 |
6.3.1 基于材料物理性能退化的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 第50-51页 |
6.3.2 改进的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 | 第51-52页 |
6.3.3 改进模型试验验证 | 第52-54页 |
6.4 挖掘机斗杆的寿命预测与提升技术 | 第54-61页 |
6.4.1 挖掘机斗杆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 | 第54-58页 |
6.4.2 挖掘机斗杆结构的寿命提升技术 | 第58-6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