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锂二次电池概述 | 第10-15页 |
1.2.1 锂离子二次电池 | 第10-12页 |
1.2.2 锂硫电池 | 第12-14页 |
1.2.3 锂金属电池 | 第14-15页 |
1.3 锂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 第15-23页 |
1.3.1 锂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分类及性能要求 | 第15页 |
1.3.2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 第15-18页 |
1.3.3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18-19页 |
1.3.4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制备方法综述 | 第19-23页 |
1.4 锂电池电极材料与电解质的界面性质 | 第23-25页 |
1.4.1 有机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界面性质 | 第23-24页 |
1.4.2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界面性质 | 第24-2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27-34页 |
2.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27-29页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9页 |
2.3 非电化学表征设备及原理 | 第29-31页 |
2.3.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化学表征 | 第29-30页 |
2.3.2 孔隙率、吸液率、接触角表征 | 第30页 |
2.3.3 显微镜形貌表征 | 第30页 |
2.3.4 X射线衍射表征 | 第30页 |
2.3.5 热力学表征 | 第30-31页 |
2.3.6 力学性能表征 | 第31页 |
2.3.7 氮吸附表征 | 第31页 |
2.4 电化学表征方法及原理 | 第31-34页 |
2.4.1 电导率表征 | 第31页 |
2.4.2 电化学窗口表征 | 第31-32页 |
2.4.3 离子迁移数表征 | 第32页 |
2.4.4 界面相容性表征 | 第32页 |
2.4.5 聚合物锂电池装配 | 第32-33页 |
2.4.6 聚合物锂电池表征 | 第33-34页 |
第3章 锂离子电池用腈类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4-60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3.2.1 PVA-CN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原位合成 | 第35-36页 |
3.2.2 PVA-CN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聚合物骨架的分离提纯 | 第36-37页 |
3.2.3 PVA-CN基聚合物电池的装配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7-38页 |
3.2.4 PAN基电纺纤维膜的制备 | 第38页 |
3.2.5 SEN的原位合成 | 第38页 |
3.2.6 SEN基固态电池的装配与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8页 |
3.3 PVA-CN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凝胶机理研究 | 第38-41页 |
3.4 低阻抗电极/PVA-CN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界面的构建 | 第41-47页 |
3.5 SEN的原位合成和性能表征 | 第47-56页 |
3.6 SEN基全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56-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锂金属电池用氧化硅空心纳米球基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60-75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4.2.1 SiO2空心纳米球的合成 | 第61页 |
4.2.2 SiSE的制备 | 第61-62页 |
4.2.3 SiSE基锂金属电池的装配和表征 | 第62页 |
4.3 SiSE的合成机理分析 | 第62-64页 |
4.4 SiSE的性能表征 | 第64-70页 |
4.5 SiSE基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70-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锂化硅-硫电池的制备及准固态电解质改性研究 | 第75-90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5.2.1 OSE的制备 | 第76页 |
5.2.2 S@CMK-3正极与预锂化Si@石墨负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76-78页 |
5.2.3 锂化硅-硫全电池的制备和表征 | 第78页 |
5.3 OSE的改性机理分析 | 第78-80页 |
5.4 预锂化Si@石墨/Li半电池的性能表征 | 第80-83页 |
5.5 S@CMK-3/Li半电池的性能表征 | 第83-86页 |
5.6 OSE基锂化硅-硫全电池性能表征 | 第86-87页 |
5.7 OSE基锂化硅-硫全电池与传统锂硫电池的安全性对比 | 第87-8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用聚离子液体基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90-108页 |
6.1 引言 | 第90-9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2-95页 |
6.2.1 PDDATFSI多孔膜的制备 | 第92-94页 |
6.2.2 HPILSE膜的制备 | 第94-95页 |
6.2.3 HPILSE基锂离子/钠离子电池的装配与表征 | 第95页 |
6.3 HPILSE的原位制备机理分析 | 第95-98页 |
6.4 HPILSE的性能表征 | 第98-103页 |
6.5 HPILSE在锂离子/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第103-10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1-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