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模型支杆系统设计及振动主动控制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1 绪论 | 第8-21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1.2 风洞模型支杆系统抑振器的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1.2.1 风洞模型支杆系统抑振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1.2.2 风洞模型支杆系统抑振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2 振动主动控制原理及总体设计 | 第21-36页 |
| 2.1 风洞模型支杆振动分析 | 第21-22页 |
| 2.1.1 风洞载荷分析 | 第21页 |
| 2.1.2 模型振动原理 | 第21-22页 |
| 2.1.3 抑振原理分析 | 第22页 |
| 2.2 压电效应和堆叠式压电陶瓷 | 第22-29页 |
| 2.2.1 压电效应 | 第22-23页 |
| 2.2.2 堆叠式压电陶瓷 | 第23-25页 |
| 2.2.3 压电陶瓷选型 | 第25-29页 |
| 2.3 抑振系统总体设计 | 第29-35页 |
| 2.3.1 总体设计 | 第29-30页 |
| 2.3.2 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 第30-31页 |
| 2.3.3 传感器选型 | 第31-33页 |
| 2.3.4 PD控制算法 | 第33-3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主动抑振器设计 | 第36-49页 |
| 3.1 抑振器结构设计 | 第36-41页 |
| 3.1.1 压电陶瓷周向分布 | 第37-38页 |
| 3.1.2 压电陶瓷轴向安装位置 | 第38-39页 |
| 3.1.3 压电陶瓷作动器预紧方案 | 第39-41页 |
| 3.2 抑振器静强度校核 | 第41-44页 |
| 3.3 模型支杆系统模态分析 | 第44-47页 |
| 3.4 模型支杆系统模态分析 | 第47-4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抑振系统控制仿真 | 第49-67页 |
| 4.1 虚拟样机技术 | 第49-50页 |
| 4.2 多体系统动力学基础 | 第50-56页 |
| 4.2.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51-53页 |
| 4.2.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53-55页 |
| 4.2.3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55-56页 |
| 4.3 建立ADAMS刚柔耦合模型 | 第56-61页 |
| 4.3.1 从Ansys中输出MNF文件 | 第56-60页 |
| 4.3.2 在ADAMS中建立耦合模型 | 第60-61页 |
| 4.4 模型支杆系统振动仿真分析 | 第61-66页 |
| 4.4.1 冲击载荷仿真试验 | 第61-64页 |
| 4.4.2 正弦激振仿真试验 | 第64-6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5 模型支杆系统振动主动控制实验 | 第67-77页 |
| 5.1 实验室验证系统搭建 | 第67-71页 |
| 5.1.1 控制系统 | 第68-69页 |
| 5.1.2 压电陶瓷功率放大器 | 第69-70页 |
| 5.1.3 激振系统 | 第70-71页 |
| 5.1.4 实验室抑振系统 | 第71页 |
| 5.2 实验室验证实验 | 第71-73页 |
| 5.2.1 实验室锤击实验 | 第71-72页 |
| 5.2.2 实验室正弦激振实验 | 第72-73页 |
| 5.3 风洞试验 | 第73-76页 |
| 5.3.1 工况1风洞吹风对比实验 | 第73-75页 |
| 5.3.2 工况2风洞吹风对比实验 | 第75-7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