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2 国外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评 | 第23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2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5-2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7-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2.1.1 多中心 | 第27页 |
2.1.2 农村垃圾治理 | 第27-2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3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9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9-31页 |
2.2.3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1-33页 |
2.3 农村垃圾治理中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适用性 | 第33-34页 |
3.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Q县农村垃圾治理现状 | 第34-63页 |
3.1 Q县农村垃圾治理概括 | 第34-44页 |
3.1.1 全国垃圾治理情况概述 | 第34-36页 |
3.1.2 安徽省目前垃圾治理情况概述 | 第36-39页 |
3.1.3 Q县的区域概括 | 第39-40页 |
3.1.4 Q县农村垃圾概括 | 第40-42页 |
3.1.5 Q县垃圾治理现状 | 第42-44页 |
3.2 Q县农村垃圾多中心治理模式 | 第44-58页 |
3.2.1 Q县农村垃圾治理中政府责任 | 第45-46页 |
3.2.2 Q县农村垃圾治理中企业参与 | 第46-51页 |
3.2.3 Q县农村垃圾治理中村民自治 | 第51-58页 |
3.3 多中心治理下Q县农村垃圾治理成果 | 第58-63页 |
3.3.1 Q县农村垃圾治理实际成果 | 第58页 |
3.3.2 Q县农村垃圾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3.3.3 Q县农村垃圾治理启示 | 第59-63页 |
4. 多中心治理下农村垃圾困境及原因探析 | 第63-70页 |
4.1 多中心治理下Q县农村垃圾主要问题 | 第63-66页 |
4.1.1 政府缺位 | 第63-64页 |
4.1.2 政府错位 | 第64-65页 |
4.1.3 监督缺失 | 第65页 |
4.1.4 市场缺失 | 第65-66页 |
4.1.5 村民环境保护意识低下 | 第66页 |
4.2 多中心治理下Q县农村垃圾治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66-70页 |
4.2.1 政府缺位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4.2.2 政府错位原因分析 | 第67-68页 |
4.2.3 监督缺失原因分析 | 第68页 |
4.2.4 市场缺失原因分析 | 第68页 |
4.2.5 村民环保意识低下原因分析 | 第68-70页 |
5. 完善农村垃圾多中心治理模式对策建议 | 第70-78页 |
5.1 解决农村垃圾多中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 | 第70-73页 |
5.1.1 弥补政府缺位 | 第70页 |
5.1.2 纠正政府错位 | 第70-71页 |
5.1.3 强化政府监督 | 第71页 |
5.1.4 完善市场机制 | 第71-72页 |
5.1.5 强化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 第72-73页 |
5.2 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多中心途径 | 第73-78页 |
5.2.1 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垃圾治理服务 | 第73-75页 |
5.2.2 完善市场机制在农村垃圾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75-76页 |
5.2.3 构建村民垃圾自主治理机制 | 第76-78页 |
6.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79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附件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