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1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压电陶瓷基本概念概述 | 第15-26页 |
1.2.1 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和晶体结构 | 第16-19页 |
1.2.1.1 压电效应 | 第16-17页 |
1.2.1.2 晶体结构 | 第17-19页 |
1.2.2 压电陶瓷的铁电和电致应变特性 | 第19-26页 |
1.2.2.1 铁电性 | 第19-23页 |
1.2.2.2 电致应变 | 第23-26页 |
1.3 钛酸铋钠(BNT)基压电陶瓷的研究进展 | 第26-48页 |
1.3.1 BNT基无铅压电材料的结构研究 | 第27-37页 |
1.3.1.1 室温结构研究 | 第27-29页 |
1.3.1.2 准同型相界(MPB)研究 | 第29-31页 |
1.3.1.3 温场致相变和弛豫特性研究 | 第31-34页 |
1.3.1.4 电场致相变的研究 | 第34-37页 |
1.3.2 BNT基压电陶瓷的电学性能研究 | 第37-48页 |
1.3.2.1 电致应变性能研究 | 第37-40页 |
1.3.2.2 电致伸缩性能研究 | 第40-42页 |
1.3.2.3 能量存储性能研究 | 第42-45页 |
1.3.2.4 电卡效应性能研究 | 第45-48页 |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48-51页 |
第二章 样品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51-61页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第51-52页 |
2.2 制备工艺 | 第52-55页 |
2.3 性能表征和测试技术 | 第55-61页 |
2.3.1 结构表征 | 第55-56页 |
2.3.2 电学性能测试 | 第56-61页 |
第三章 (1-x)(Bi-(0.5)Na_(0.5)TiO_3-Bi_(0.5)K_(0.5)TiO_3-BaTiO_3)-xCaZrO_3无铅压电陶瓷的电致应变特性研究 | 第61-75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实验概述 | 第61-6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3.3.1 物相结构分析 | 第62-65页 |
3.3.2 介电性能 | 第65-67页 |
3.3.3 室温条件下的铁电和电致应变性能 | 第67-70页 |
3.3.5 变温铁电和电致应变性能 | 第70-73页 |
3.3.6 体系相图 | 第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1-x)(Bi_(0.5)Na_(0.5)TiO_3-SrTiO_3)-xLiNbO_3无铅压电陶瓷的电致应变和电致伸缩特性研究 | 第75-91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实验概述 | 第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9页 |
4.3.1 物相结构 | 第76-79页 |
4.3.2 介电性能 | 第79-81页 |
4.3.3 室温铁电和电致应变性能 | 第81-84页 |
4.3.4 室温电致伸缩性能 | 第84-86页 |
4.3.5 变温铁电和电致应变性能 | 第86-88页 |
4.3.6 变温电致伸缩性能 | 第88-8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Bi_(0.5)Na_(0.5)TiO_3-BaTiO_3-xSrTiO_3)-LiNbO_3无铅压电陶瓷的电致应变特性研究 | 第91-105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实验概述 | 第92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92-102页 |
5.3.1 物相结构 | 第92-94页 |
5.3.2 室温铁电和电致应变性能 | 第94-98页 |
5.3.3 介电性能 | 第98-100页 |
5.3.4 变温铁电和电致应变性能 | 第100-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Bi_(0.5)Na_(0.5)TiO_3-SrTiO_3)-LiNbO_3介电陶瓷的电致伸缩和能量存储特性研究 | 第105-125页 |
6.1 引言 | 第105页 |
6.2 实验概述 | 第105-10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2页 |
6.3.1 物相结构 | 第106-109页 |
6.3.2 介电性能 | 第109-111页 |
6.3.3 室温电滞回线和电流曲线 | 第111-113页 |
6.3.4 室温电致应变和电致伸缩性能 | 第113-115页 |
6.3.5 室温能量存储性能研究 | 第115-118页 |
6.3.6 变温铁电和能量存储性能 | 第118-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9页 |
7.1 结论 | 第125-127页 |
7.2 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5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