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2-2016)中的网络流行语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对于《人民日报》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一、网络流行语相关概述 | 第13-23页 |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网络流行语传播构成要素 | 第14-16页 |
1.传播者与受传者 | 第14页 |
2.讯息 | 第14-15页 |
3.媒介 | 第15页 |
4.反馈 | 第15-16页 |
(三)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 第16-20页 |
1.话语平台:媒介的变化催生新的话语交际模式 | 第16-17页 |
2.话语主体:互联网使用者及影响者居多 | 第17页 |
3.话语动力:社会思潮的激荡 | 第17-20页 |
(四)网络流行语在媒体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1.网络流行语在传统媒体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2.网络流行语在新媒体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二、《人民日报》中网络流行语应用情况及分析 | 第23-39页 |
(一)《人民日报》中网络流行语样本分布 | 第23-25页 |
(二)《人民日报》中网络流行语特征 | 第25-28页 |
1.新闻性 | 第25-26页 |
2.倾向性 | 第26页 |
3.娱乐性 | 第26-27页 |
4.文化性 | 第27页 |
5.多变性 | 第27-28页 |
6.流通性 | 第28页 |
(三)《人民日报》中网络流行语应用行为 | 第28-34页 |
1.《人民日报》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 | 第28-30页 |
2.《人民日报》对网络流行语的过滤 | 第30-31页 |
3.《人民日报》对网络流行语的重构 | 第31-34页 |
(四)《人民日报》中网络流行语应用原因 | 第34-39页 |
1.语言改革的需要 | 第34-35页 |
2.媒体对舆论的掌控 | 第35页 |
3.媒体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 第35-36页 |
4.受众对网络流行语的诉求 | 第36页 |
5.公众对追求平等自由的向往 | 第36-39页 |
三、《人民日报》中的网络流行语应用价值 | 第39-45页 |
(一)官方话语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 第40-42页 |
(二)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的引导 | 第42-43页 |
(三)对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 第43-44页 |
(四)对受众文化认同的培养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