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社会化媒体场域下网络负面舆论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依据第11-13页
        1.1.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2 研究依据第12-13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21页
        1.2.1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8-21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1 研究目的第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第22-24页
        1.4.1 研究难点第22页
        1.4.2 研究创新第22-24页
第2章 社会化媒体与网络负面舆论第24-36页
    2.1 社会化媒体概念及场域理论第24-28页
        2.1.1 社会化媒体第24-26页
        2.1.2 场域理论第26-27页
        2.1.3 社会化媒体场域第27-28页
    2.2 网络负面舆论概念与类别第28-34页
        2.2.1 网络负面舆论概念界定第28-30页
        2.2.2 网络负面舆论类别概述第30-34页
    2.3 网络负面舆论与网络正面舆论关系辨析第34-36页
第3章 网络负面舆论形成原因及特征分析第36-43页
    3.1 网络负面舆论形成原因第36-40页
        3.1.1 媒介技术赋权奠定基础第36-37页
        3.1.2 群体心理的催化作用第37-38页
        3.1.3 社会矛盾激化舆论恶变第38-39页
        3.1.4 意见领袖恶意引导与群体围观心理第39-40页
    3.2 网络负面舆论的特征分析第40-43页
        3.2.1 站在“道德”、“正义”的制高点第40-41页
        3.2.2 对当事人公开抢劫,侵犯合法权益第41-42页
        3.2.3 转型时期社会现实矛盾的折射与反映第42页
        3.2.4 爆发周期短、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第42-43页
第4章 网络负面舆论生成与消解机制探析第43-48页
    4.1 网络负面舆论生成机制第43-46页
        4.1.1 潜伏期:议题发酵,引起关注第43-44页
        4.1.2 滋生期:内部博弈,舆论变异第44页
        4.1.3 蔓延期: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第44-45页
        4.1.4 扩散期:众声喧哗,放大扩散第45-46页
    4.2 网络负面舆论消解机制第46-48页
        4.2.1 跟进期:网络曝光议题,媒体跟进第46页
        4.2.2 行动期:传统媒体报道,政府行动第46-47页
        4.2.3 消解期:问题得到解决,舆论消解第47-48页
第5章 网络负面舆论防范与治理措施第48-57页
    5.1 培养网民媒介素养与相关意识第48-49页
        5.1.1 增强网民群体的媒介素养与法律意识第48-49页
        5.1.2 提高网民群体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49页
    5.2 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与管控第49-51页
        5.2.1 对意见领袖的合理引导第50页
        5.2.2 对意见领袖的法律约束第50-51页
    5.3 提升企业与媒体的担当意识与社会责任第51-52页
        5.3.1 企业与媒体主动发声辟谣第51-52页
        5.3.2 企业与主流媒体的担当与责任第52页
    5.4 加强政府的法律规制与行政监督第52-54页
        5.4.1 政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第53页
        5.4.2 相关部门实施行政监督第53-54页
    5.5 网络负面舆论的动态化与智能化治理第54-57页
        5.5.1 网络负面舆论动态化治理第54-55页
        5.5.2 网络负面舆论智能化治理第55-57页
结论第57-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戏曲传播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下一篇:老年人受骗新闻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