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荧光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评价
英文缩写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纳米材料概述 | 第11-18页 |
1.1 荧光碳点 | 第11-14页 |
1.2 纳米金团簇 | 第14-18页 |
2.荧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8-22页 |
2.1 生物成像 | 第18-20页 |
2.2 生物检测 | 第20-21页 |
2.3 药物传递 | 第21-22页 |
3 暴露途径 | 第22-23页 |
3.1 呼吸道途径 | 第22页 |
3.2 皮肤途径 | 第22-23页 |
3.3 胃肠道途径 | 第23页 |
3.4 其他途径 | 第23页 |
4 毒理机制 | 第23-24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1.3 荧光碳点的制备 | 第27页 |
1.4 荧光碳点的表征 | 第27-28页 |
1.5 纳米金团簇的制备 | 第28页 |
1.6 纳米金团簇的表征 | 第28页 |
2 结果 | 第28-30页 |
2.1 荧光碳点浓度 | 第28-29页 |
2.2 荧光碳点材料表征 | 第29页 |
2.3 纳米金团簇浓度 | 第29-30页 |
2.4 纳米金团簇材料表征 | 第30页 |
3 讨论 | 第30-32页 |
3.1 制备方法的选取 | 第30-31页 |
3.2 合成的荧光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荧光碳点的生物毒性及体内分布研究 | 第33-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8页 |
1.1 主要试剂及部分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33-34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1.3 动物分组 | 第34-35页 |
1.4 临床表现 | 第35页 |
1.5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5-38页 |
1.6 体内分布 | 第38页 |
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 | 第38-46页 |
2.1 小鼠临床表现 | 第38-39页 |
2.2 血液学结果 | 第39-41页 |
2.3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41-44页 |
2.4 体内生物分布 | 第44-46页 |
3 讨论 | 第46-48页 |
3.1 荧光碳点对小鼠生物毒性 | 第46-48页 |
3.2 荧光碳点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 第48页 |
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纳米金团簇的生物毒性及体内分布研究 | 第49-5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1.1 主要试剂及部分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49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1.3 动物分组 | 第49-50页 |
1.4 血液学研究 | 第50页 |
1.5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50-51页 |
1.5.1 载玻片的准备 | 第50页 |
1.5.2 石蜡切片 | 第50-51页 |
1.5.3 H&E染色 | 第51页 |
1.6 体内分布 | 第51页 |
2 结果 | 第51-54页 |
2.1 血常规结果 | 第51页 |
2.2 血生化结果 | 第51-52页 |
2.3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52-54页 |
2.4 体内生物分布 | 第54页 |
3.讨论 | 第54-56页 |
3.1 纳米金团簇对小鼠生物毒性 | 第54-55页 |
3.2 纳米金团簇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 第55-56页 |
4.小结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