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钢框架外挂复合墙板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外墙体常见形式 | 第18-19页 |
1.3.2 节点常见形式 | 第19页 |
1.3.3 钢框架外挂复合墙板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钢框架外挂混凝土复合墙板试验概况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22页 |
2.3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22-27页 |
2.3.1 试件概况 | 第22-26页 |
2.3.2 试件制作过程 | 第26-27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27-29页 |
2.4.1 试验加载程序 | 第27-29页 |
2.4.2 数据采集 | 第29页 |
2.5 测量内容 | 第29-33页 |
2.5.1 应变片布置 | 第30-33页 |
2.5.2 位移计布置 | 第33页 |
2.6 材性试验 | 第33-36页 |
2.6.1 钢材的材性试验 | 第33-34页 |
2.6.2 混凝土的材性试验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钢框架外挂混凝土复合墙板抗震试验分析 | 第36-72页 |
3.1 试验现象 | 第36-44页 |
3.1.1 试件GKJ1 | 第36-37页 |
3.1.2 试件GKJ2 | 第37-40页 |
3.1.3 试件GKJ3 | 第40-44页 |
3.2 试验现象对比分析 | 第44-47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评价 | 第47-57页 |
3.3.1 滞回曲线 | 第47-48页 |
3.3.2 骨架曲线 | 第48-49页 |
3.3.3 骨架曲线的特征点 | 第49-50页 |
3.3.4 强度退化 | 第50-52页 |
3.3.5 刚度退化 | 第52-53页 |
3.3.6 延性系数 | 第53-54页 |
3.3.7 耗能能力 | 第54-57页 |
3.4 应变分布 | 第57-67页 |
3.4.1 钢梁翼缘应变分布 | 第57-58页 |
3.4.2 钢梁腹板应变分布 | 第58-60页 |
3.4.3 钢柱应变分布 | 第60-64页 |
3.4.4 混凝土复合墙板表面应变分布 | 第64-66页 |
3.4.5 上、下连接节点应变分布 | 第66-67页 |
3.5 位移和挠度分析 | 第67-70页 |
3.6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钢框架外挂混凝土复合墙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72-82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78页 |
4.2.1 计算模型与基本假定 | 第72-73页 |
4.2.2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73页 |
4.2.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73-76页 |
4.2.4 单元选取与网格划分 | 第76-77页 |
4.2.5 定义接触和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4.3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78-80页 |
4.3.1 应力应变云图 | 第78-80页 |
4.3.2 滞回曲线比较 | 第80页 |
4.4 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7页 |
5.1 结论 | 第82页 |
5.2 建议 | 第82-87页 |
5.2.1 外挂混凝土复合墙板变位方式 | 第83-84页 |
5.2.2 上节点受力分析 | 第84-86页 |
5.2.3 分析原因 | 第86页 |
5.2.4 提出建议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