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注释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信息数字化与GIS技术 | 第18-20页 |
1.2.2 机场净空保障研究 | 第20-22页 |
1.2.3 机场设施与工程保障研究 | 第22-24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4-2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盾构掘进对机场设施影响研究 | 第29-52页 |
2.1 盾构掘进穿越跑道的道面沉降分析 | 第29-37页 |
2.1.1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9-31页 |
2.1.2 盾构施工中跑道结构对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31-35页 |
2.1.3 盾构施工中跑道的横向沉降模型 | 第35-37页 |
2.2 盾构掘进对航站楼桩基影响分析 | 第37-50页 |
2.2.1 力学模型及基本假定 | 第37页 |
2.2.2 盾构推进引起附加应力解析解 | 第37-41页 |
2.2.3 算例分析 | 第41-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不均匀沉降作用下地下管线安全性评价分析 | 第52-75页 |
3.1 不均匀沉降作用下管道响应的理论分析 | 第52-56页 |
3.2 不均匀沉降作用下管道响应的有限元分析 | 第56-61页 |
3.2.1 三维管土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3.2.2 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58-61页 |
3.3 地表不均匀沉降下管道响应的影响规律 | 第61-70页 |
3.3.1 管道应力控制截面分析 | 第61页 |
3.3.2 管道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6页 |
3.3.3 正交试验 | 第66-70页 |
3.4 不均匀沉降下管道破坏准则 | 第70-73页 |
3.4.1 基于应力和应变的管道破坏准则 | 第70-71页 |
3.4.2 基于沉降梯度的管道破坏判别标准 | 第71页 |
3.4.3 基于地表沉降的管道破坏判定方法 | 第71-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基于GIS的地下管线三维数字化研究 | 第75-85页 |
4.1 飞行区地下管线数据准备 | 第75-78页 |
4.1.1 地下管线的数据组织 | 第75-76页 |
4.1.2 管线数据的预处理 | 第76-78页 |
4.1.3 管线的三维显示 | 第78页 |
4.2 工作空间数据与三维场景 | 第78-79页 |
4.2.1 系统三维场景开发 | 第78页 |
4.2.2 工作空间数据 | 第78-79页 |
4.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79-81页 |
4.3.1 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79-80页 |
4.3.2 系统框架设计 | 第80页 |
4.3.3 系统开发环境 | 第80-81页 |
4.4 系统开发与实现 | 第81-84页 |
4.4.1 场景操作 | 第81页 |
4.4.2 飞行区地下管线查询 | 第81-82页 |
4.4.3 飞行区地下管线爆管分析 | 第82-83页 |
4.4.4 飞行区地下管线剖面分析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机场道面评价管理研究 | 第85-107页 |
5.1 建立场道模型 | 第85-89页 |
5.1.1 飞行区道面分区 | 第85-86页 |
5.1.2 建立道面二三维模型 | 第86-89页 |
5.2 飞行区道面三维场景发布与信息查询 | 第89-92页 |
5.2.1 飞行区道面三维场景发布 | 第89-90页 |
5.2.2 飞行区三维道面场景工作空间的调用 | 第90页 |
5.2.3 道面属性的分段专题图 | 第90-91页 |
5.2.4 飞行区信息数据的查询功能 | 第91页 |
5.2.5 智能提供维修建议功能 | 第91-92页 |
5.3 机场道面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 | 第92-103页 |
5.3.1 道面PCN值计算程序 | 第92-96页 |
5.3.2 道面PCI值计算程序 | 第96-98页 |
5.3.3 道面剩余使用寿命程序 | 第98-103页 |
5.4 基于灰色模型的道面PCI预测 | 第103-106页 |
5.4.1 灰色预测模型 | 第103-105页 |
5.4.2 模型参数的改进 | 第105-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基于GIS的净空评价管理研究 | 第107-133页 |
6.1 机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标准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9页 |
6.1.1 附件14规定的OLS面 | 第107-116页 |
6.1.2 ILS评价面 | 第116-119页 |
6.2 坐标变换 | 第119-125页 |
6.2.1 Gauss投影的正解公式 | 第119-120页 |
6.2.2 反解计算的弦截法分析 | 第120页 |
6.2.3 Gauss-Kruger投影的反解算法 | 第120-121页 |
6.2.4 Gauss-Kruger投影反解算法的精度分析 | 第121-122页 |
6.2.5 北京54和昆明87坐标的互相转换 | 第122-124页 |
6.2.6 城市地方坐标与机场坐标的转换 | 第124页 |
6.2.7 坐标转换的程序实现 | 第124-125页 |
6.3 基于GIS的净空评价管理系统实现 | 第125-132页 |
6.3.1 OLS面及障碍物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25-130页 |
6.3.3 飞机飞行动态仿真模拟 | 第130页 |
6.3.4 净空评价管理系统开发 | 第130-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7.1 结论 | 第133-134页 |
7.2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