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第11-19页 |
1.2.1 岩石流变试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不同含水状态及干湿循环作用下岩石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岩石流变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基于颗粒流离散元软件PFC的岩石力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红砂岩瞬时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 第22-39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试样的选取与制备 | 第22-24页 |
2.3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4 岩石密度与吸水率试验 | 第25-26页 |
2.4.1 试验步骤 | 第25页 |
2.4.2 成果整理 | 第25-26页 |
2.5 岩石单轴、三轴压缩试验 | 第26-38页 |
2.5.1 试验步骤 | 第26-27页 |
2.5.2 变形特征 | 第27-32页 |
2.5.3 强度特征 | 第32-34页 |
2.5.4 破坏形式 | 第34-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库水位大幅涨落下红砂岩蠕变力学试验研究 | 第39-58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库水位大幅涨落下水-岩相互力学作用 | 第39-41页 |
3.2.1 浮托作用 | 第39页 |
3.2.2 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 | 第39-41页 |
3.2.3 蠕变试验水压加载方案 | 第41页 |
3.3 试验方法、方案及步骤 | 第41-44页 |
3.3.1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3.3.2 试验方案 | 第43页 |
3.3.3 试验步骤 | 第43-44页 |
3.4 两种状态红砂岩蠕变特性研究 | 第44-52页 |
3.4.1 轴向应变 | 第44-48页 |
3.4.2 蠕变速率 | 第48-52页 |
3.5 变动库水压力下红砂岩蠕变特性研究 | 第52-56页 |
3.5.1 蠕变曲线比较 | 第52-54页 |
3.5.2 蠕变速率比较 | 第54-56页 |
3.6 红砂岩蠕变破坏特征 | 第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库水位大幅涨落下岩石流变本构模型研究 | 第58-75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岩石元件组合模型 | 第58-64页 |
4.2.1 岩石元件的基本组成 | 第58-61页 |
4.2.2 几种常用流变组合模型 | 第61-64页 |
4.3 库水位涨落下红砂岩非线性蠕变模型的建立 | 第64-72页 |
4.3.1 非线性Kelvin模型 | 第64-68页 |
4.3.2 非线性Bingham模型 | 第68-71页 |
4.3.3 库水位涨落下红砂岩非线性蠕变模型 | 第71-72页 |
4.4 红砂岩非线性黏弹塑性蠕变模型拟合及分析 | 第72-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基于PFC~(3D)的红砂岩瞬时力学及蠕变特性研究 | 第75-103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颗粒流法PFC~(2D/3D)的基本理论 | 第75-80页 |
5.2.1 PFC~(2D/3D)方法简介 | 第75-76页 |
5.2.2 PFC颗粒流法的基本方程及物理模型 | 第76-77页 |
5.2.3 接触模型 | 第77-78页 |
5.2.4 黏结破坏过程模拟 | 第78-80页 |
5.2.5 红砂岩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80页 |
5.3 红砂岩常规压缩试验数值模拟 | 第80-96页 |
5.3.1 常规压缩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5.3.2 不同围压下的压缩试验PFC~(3D)模拟 | 第84-87页 |
5.3.3 颗粒接触状态与裂缝分析 | 第87-96页 |
5.4 红砂岩蠕变试验数值模拟 | 第96-101页 |
5.4.1 红砂岩蠕变变形破裂演化过程 | 第98-100页 |
5.4.2 不同库水压力下的加速蠕变特征 | 第100-10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展望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