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背景 | 第18-20页 |
1.1.1 选题缘起 | 第18-19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7页 |
1.3.1 丹霞地貌与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 | 第22-23页 |
1.3.2 风景名胜区与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 | 第23-25页 |
1.3.3 形态 | 第25-26页 |
1.3.4 风景建筑 | 第26-2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38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7-34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34-38页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38-39页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8页 |
1.5.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39-4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40-50页 |
2.1 宏观层面营造观念 | 第40-44页 |
2.1.1 整体观念 | 第40-42页 |
2.1.2 空间观念 | 第42-44页 |
2.2 微观层面营造理论 | 第44-49页 |
2.2.1 山地建筑理论 | 第44页 |
2.2.2 新有机建筑 | 第44-46页 |
2.2.3 建筑形态学 | 第46-47页 |
2.2.4 风景建筑学 | 第47页 |
2.2.5 风景形成理论 | 第47-48页 |
2.2.6 景区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8-4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形态与建筑营造活动现状评析 | 第50-86页 |
3.1 典型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案例考察方法 | 第50-51页 |
3.1.1 考察情况概述 | 第50页 |
3.1.2 考察对象与具体内容 | 第50-51页 |
3.2 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形态概述 | 第51-71页 |
3.2.1 景源环境概述 | 第51-57页 |
3.2.2 环境特质 | 第57-64页 |
3.2.3 地形地貌形态特征 | 第64-66页 |
3.2.4 地形地貌分类及空间特征 | 第66-71页 |
3.3 建筑营造活动现状及分类 | 第71-76页 |
3.3.1 既有传统建筑类型 | 第72-73页 |
3.3.2 现代新建建筑类型 | 第73-76页 |
3.4 建筑营造活动特点 | 第76-79页 |
3.4.1 布局——顺应自然“借天不借地” | 第77页 |
3.4.2 布局——用流线组织多层次空间 | 第77-78页 |
3.4.3 空间——注重耦合性、动态性、趣味性 | 第78页 |
3.4.4 空间——强化景源视觉效果与视景独特性 | 第78-79页 |
3.4.5 形象——地域文化的延续与保护 | 第79页 |
3.5 建筑营造活动存在的不足 | 第79-85页 |
3.5.1 建筑布局的不足 | 第79-82页 |
3.5.2 建筑空间的不足 | 第82-83页 |
3.5.3 建筑形象的不足 | 第83-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建筑布局与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形态的关系 | 第86-112页 |
4.1 位置选择 | 第86-93页 |
4.1.1 与地段形态关系 | 第86-93页 |
4.1.2 与风景资源、人文特质关系 | 第93页 |
4.2 定向 | 第93-97页 |
4.2.1 与地段形态的关系 | 第93-96页 |
4.2.2 与外部风景要素的关系 | 第96-97页 |
4.3 建筑组群范围与外廓 | 第97-100页 |
4.4 整体关系 | 第100-106页 |
4.4.1 建筑及建筑组群展开方式 | 第101-102页 |
4.4.2 组织秩序 | 第102-105页 |
4.4.3 路径组织 | 第105-106页 |
4.5 建筑布局与丹霞地貌形态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第106-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5章 建筑空间与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形态的关系 | 第112-130页 |
5.1 建筑空间组织与丹霞地貌的形态关系 | 第112-120页 |
5.1.1 景象资源空间形态概述 | 第112-113页 |
5.1.2 建筑的空间形态 | 第113-116页 |
5.1.3 建筑的空间组织 | 第116-120页 |
5.2 接地方式与丹霞地貌的形态关系 | 第120-126页 |
5.2.1 以山为基的地表型 | 第121-122页 |
5.2.2 嵌入山体的嵌入型 | 第122-124页 |
5.2.3 浮于山体的架空型 | 第124-126页 |
5.3 建筑空间与丹霞地貌形态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第126-12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6章 建筑形象与峰丛、峰林类丹霞地貌形态的关系 | 第130-150页 |
6.1 建筑意象与丹霞地貌的形态关系 | 第130-132页 |
6.1.1 自然风景环境与建筑意象 | 第130-132页 |
6.1.2 人文风景环境与建筑意象 | 第132页 |
6.2 建筑体量与丹霞地貌的形态关系 | 第132-137页 |
6.2.1 山位与“山体—体量”形象关系 | 第132-134页 |
6.2.2 体量处理 | 第134-137页 |
6.3 建筑尺度与丹霞地貌的形态关系 | 第137-138页 |
6.3.1 绝对尺度与相对尺度 | 第137页 |
6.3.2 尺度的处理 | 第137-138页 |
6.4 建筑表皮与丹霞地貌的形态关系 | 第138-146页 |
6.4.1 材料 | 第139-141页 |
6.4.2 色彩 | 第141-146页 |
6.5 建筑形象与丹霞地貌形态的关系对策与建议 | 第146-14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2页 |
附录 | 第162-2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204-206页 |
致谢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