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雨和地震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1.2.2 边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降雨和地震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地震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地震和降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理论 | 第21-40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21-28页 |
2.2.1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2.2.2 动力有限元的原理 | 第23页 |
2.2.3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23-27页 |
2.2.4 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27-28页 |
2.3 地震诱发边坡失稳的机理 | 第28-30页 |
2.4 降雨入渗基本理论分析 | 第30-34页 |
2.4.1 降雨入渗的基本理论 | 第30页 |
2.4.2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 | 第30-31页 |
2.4.3 土体的渗流微分方程 | 第31-33页 |
2.4.4 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 第33-34页 |
2.5 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机理分析 | 第34-35页 |
2.6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 第35-38页 |
2.6.1 内部因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2.6.2 外部因素的影响 | 第37-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地震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40-54页 |
3.1 前言 | 第40页 |
3.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0-41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40页 |
3.2.2 气象、水文 | 第40-41页 |
3.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41-44页 |
3.3.1 地形地貌 | 第41页 |
3.3.2 地质构造 | 第41-42页 |
3.3.3 地层岩性 | 第42-43页 |
3.3.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页 |
3.3.5 不良地质现象 | 第43-44页 |
3.4 工况设计 | 第44-45页 |
3.5 模型尺寸的确立 | 第45-46页 |
3.6 岩土体的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46页 |
3.7 网格划分 | 第46-47页 |
3.8 地震条件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7-52页 |
3.8.1 应力场 | 第47-49页 |
3.8.2 位移场 | 第49-51页 |
3.8.3 安全系数 | 第51-5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降雨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54-6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工况设计 | 第54-55页 |
4.3 模型尺寸的确定 | 第55页 |
4.4 岩土体的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55-56页 |
4.5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56页 |
4.6 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4.7 降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57-62页 |
4.7.1 孔隙水压力 | 第57-59页 |
4.7.2 位移场 | 第59-61页 |
4.7.3 安全系数 | 第61-62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锚杆加固后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64-79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边坡加固的设计原则 | 第64-65页 |
5.3 锚杆加固机理 | 第65-66页 |
5.4 建立模型和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66-68页 |
5.5 边界条件的选取 | 第68-69页 |
5.6 不同位置布置锚杆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 第69-77页 |
5.6.1 应力场 | 第70-73页 |
5.6.2 位移场 | 第73-76页 |
5.6.3 安全系数 | 第76-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