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9-29页 |
1.1 药物代谢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意义 | 第19-20页 |
1.2 药物代谢研究的方法 | 第20-22页 |
1.2.1 体内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2.2 体外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 药物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生物样品提取分离纯化法 | 第23页 |
1.3.2 微生物转化法 | 第23-24页 |
1.3.3 化学合成法 | 第24页 |
1.3.4 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 | 第24-25页 |
1.4 哮喘的药物治疗及β_2-受体激动剂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1.4.1 哮喘及其治疗药物 | 第25-26页 |
1.4.2 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治疗哮喘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2.1 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 | 第26页 |
1.4.2.2 β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分类 | 第26-27页 |
1.5 川丁特罗研究概况及立题依据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川丁特罗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及其结构鉴定 | 第29-50页 |
2.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 检测条件 | 第30-31页 |
2.3 大鼠尿液样品中代谢物的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2.3.1 大鼠尿液样品的采集 | 第31页 |
2.3.2 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分离纯化流程 | 第31-32页 |
2.4 化学合成法制备川丁特罗衍生物 | 第32-34页 |
2.4.1 合成路线设计 | 第33页 |
2.4.2 川丁特罗硝基衍生物的合成—步骤一 | 第33页 |
2.4.3 川丁特罗硝基衍生物的还原—步骤二 | 第33-34页 |
2.5 川丁特罗微生物转化液中代谢物的分离纯化 | 第34-39页 |
2.5.1 菌株 | 第34页 |
2.5.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4页 |
2.5.3 菌株筛选实验 | 第34-35页 |
2.5.3.1 生长细胞转化法 | 第35页 |
2.5.3.2 静息细胞转化法 | 第35页 |
2.5.4 样品预处理方法 | 第35页 |
2.5.5 菌株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2.5.6 转化条件优化 | 第36-38页 |
2.5.6.1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 | 第36页 |
2.5.6.2 培养基初始pH值 | 第36-37页 |
2.5.6.3 转化时间 | 第37页 |
2.5.6.4 底物浓度 | 第37-38页 |
2.5.7 制备规模转化 | 第38页 |
2.5.8 川丁特罗微生物转化液中代谢物的分离纯化流程 | 第38-39页 |
2.6 川丁特罗及其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 第39-45页 |
2.7 讨论 | 第45-50页 |
2.7.1 川丁特罗羟胺代谢物的稳定性 | 第45页 |
2.7.2 川丁特罗羟胺代谢物对照品的制备 | 第45-47页 |
2.7.3 静息细胞在微生物模型中的应用及影响微生物模型转化结果的几个因素 | 第47页 |
2.7.4 川丁特罗及其代谢物的核磁共振光谱解析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川丁特罗大鼠体内及微生物模型中的代谢研究 | 第50-73页 |
3.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50页 |
3.2 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 | 第50-51页 |
3.3 川丁特罗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 第51-64页 |
3.3.1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3.3.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51页 |
3.3.3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51-52页 |
3.3.4 川丁特罗在大鼠体内代谢物的结构鉴定 | 第52-64页 |
3.3.4.1 大鼠尿样中代谢物分析 | 第52-56页 |
3.3.4.2 大鼠胆汁中代谢物分析 | 第56-61页 |
3.3.4.3 大鼠粪便中代谢物分析 | 第61-62页 |
3.3.4.4 大鼠血浆中代谢物分析 | 第62-63页 |
3.3.4.5 川丁特罗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 | 第63-64页 |
3.4 川丁特罗在微生物模型中的代谢物鉴定 | 第64-68页 |
3.4.1 微生物模型转化条件 | 第64-65页 |
3.4.2 微生物模型中的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65-67页 |
3.4.3 川丁特罗在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970中的代谢途径 | 第67-68页 |
3.5 讨论 | 第68-73页 |
3.5.1 川丁特罗及其代谢物的质谱断裂规律 | 第68-69页 |
3.5.2 谷胱甘肽结合代谢 | 第69-70页 |
3.5.3 川丁特罗在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970和大鼠体内的代谢物比较 | 第70-73页 |
第四章 川丁特罗及其四种主要代谢物在大鼠尿液及粪便中的排泄 | 第73-96页 |
4.1 药品、试剂与仪器 | 第73-74页 |
4.2 溶液配制 | 第74页 |
4.3 色谱、质谱条件 | 第74-75页 |
4.4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75-76页 |
4.5 分析方法验证 | 第76-86页 |
4.5.1 方法的选择性 | 第76-78页 |
4.5.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第78-80页 |
4.5.3 定量下限 | 第80页 |
4.5.4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80-82页 |
4.5.5 提取回收率 | 第82页 |
4.5.6 基质效应 | 第82-84页 |
4.5.7 稳定性 | 第84-86页 |
4.6 川丁特罗在大鼠体内的排泄 | 第86-93页 |
4.6.1 实验动物 | 第86页 |
4.6.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86-87页 |
4.6.3 实际样品的测定和数据处理 | 第87页 |
4.6.4 川丁特罗在大鼠体内排泄的实验结果 | 第87-93页 |
4.6.4.1 尿样中的排泄情况 | 第87-91页 |
4.6.4.2 粪样中的排泄情况 | 第91-93页 |
4.7 讨论 | 第93-96页 |
4.7.1 质谱、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93-94页 |
4.7.2 样品收集、处理和储存过程中羟胺代谢物M2的稳定性 | 第94页 |
4.7.3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 第94-95页 |
4.7.4 酶水解条件考察 | 第95-96页 |
第五章 川丁特罗体外代谢物鉴定及代谢物M2和M3的CYP450酶表型确认研究 | 第96-121页 |
5.1 药品、试剂和仪器 | 第96-97页 |
5.2 溶液配制 | 第97-98页 |
5.3 川丁特罗在大鼠肝微粒体(RLM)及人肝微粒体(HLM)中的代谢研究 | 第98-101页 |
5.3.1 大鼠肝微粒体制备和体外样品孵育 | 第98-99页 |
5.3.2 川丁特罗在HLM和RLM孵育液中的代谢物结构鉴定 | 第99-100页 |
5.3.3 川丁特罗在HLM和RLM中的体外代谢途径 | 第100-101页 |
5.4 催化代谢物M2和M3产生的CYP450同工酶研究 | 第101-118页 |
5.4.1 实验条件 | 第101页 |
5.4.2 化学抑制剂法研究催化代谢物M2及M3的CYP450同工酶 | 第101-103页 |
5.4.2.1 孵育条件的考察 | 第101-102页 |
5.4.2.2 抑制剂法的样品孵育与后处理 | 第102-103页 |
5.4.3 川丁特罗代谢物M2和M3在HLM中的酶促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103页 |
5.4.4 人重组酶法研究催化川丁特罗生成代谢物M2及M3的CYP450同工酶 | 第103-104页 |
5.4.4.1 川丁特罗在人重组酶中的代谢实验 | 第103页 |
5.4.4.2 人重组酶中M2和M3生成速率测定的孵育条件考察 | 第103-104页 |
5.4.4.3 人重组酶中代谢物M2和M3的酶促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104页 |
5.4.5 方法学验证 | 第104-110页 |
5.4.5.1 测定HLM中代谢物M2和M3的UPLC-MS/MS法分析方法验证 | 第104-107页 |
5.4.5.2 测定人重组酶中代谢物M2和M3的UPLC-MS/MS法分析方法验证 | 第107-110页 |
5.4.6 实验结果 | 第110-118页 |
5.4.6.1 人肝微粒体中代谢物M2和M3生成的孵育条件优化结果 | 第110-111页 |
5.4.6.2 各重组酶特异性化学抑制剂对代谢物M2和M3生成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4.6.3 代谢物M2及M3在HLM中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112-113页 |
5.4.6.4 CYP2D6、CYP2C19及CYP3A4对川丁特罗的代谢 | 第113页 |
5.4.6.5 重组酶CYP2D6、CYP2C19及CYP3A4中M2和M3生成的孵育条件优化结果 | 第113-115页 |
5.4.6.6 代谢物M2在CYP2C19、CYP2D6及CYP3A4中生成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115-117页 |
5.6.6.7 代谢物M3在CYP2C19及CYP3A4中的酶促动力学参数 | 第117-118页 |
5.5 讨论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附图 | 第131-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159页 |
学位论文自愿预先检测申请表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