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一、历史背景 | 第10-11页 |
二、现实背景 | 第11页 |
三、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街区制 | 第18页 |
二、城市公共空间 | 第18-19页 |
三、资源共享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第20页 |
二、产权理论 | 第20-21页 |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四、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街区制的渊源:历史由来与发展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国外街区制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 第23-25页 |
一、传统街区制的形成 | 第23页 |
二、街区制理论的发展与变革时期 | 第23-24页 |
三、现代主义时期 | 第24页 |
四、人文主义反思及新城市主义的发展时期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空间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25-28页 |
一、我国古代空间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25页 |
二、我国当代城市空间模式的历史演变 | 第25-28页 |
第四章 街区制的回归:城市公共空间共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8-32页 |
第一节 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共享的必要性 | 第28-30页 |
一、优化城市交通道路网 | 第28-29页 |
二、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塑造城市多样性 | 第29页 |
三、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有限性资源利用率 | 第29-30页 |
四、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构建 | 第30页 |
第二节 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共享的可行性 | 第30-32页 |
一、政府政策的保障 | 第30页 |
二、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 第30-31页 |
三、理论指导及实践基础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街区制的实施:城市公共空间共享的利益障碍-以南宁市为例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南宁市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状问题 | 第32-35页 |
一、城市内部非街区化现象明显 | 第32-33页 |
二、城市交通路网密度不足 | 第33-34页 |
三、机动车和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持续增长 | 第34页 |
四、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缺乏共享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街区制实施中南宁市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共享利益困境 | 第35-38页 |
一、利益主体间关系重构的冲突 | 第36页 |
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 | 第36-37页 |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 第37-38页 |
第三节 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共享利益困境根源 | 第38-41页 |
一、“单位”主导:苏联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 | 第38页 |
二、历史遗留:挥之不去的墙垣情结 | 第38-39页 |
三、制度失范:住房政策驱动与城市规划的“疏忽” | 第39页 |
四、安全需求:防范社会风险的考量 | 第39页 |
五、产权限定:部分人共有空间的共享难题 | 第39-41页 |
第六章 街区制的出路:化解城市公共空间共享利益困境的探索之路 | 第41-48页 |
第一节 化解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共享利益困境:制度建构 | 第41-43页 |
一、以调整现行法律为先导创制整合工具 | 第41-42页 |
二、构建城市街区管理长效机制 | 第42页 |
三、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化解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共享利益困境:管理策略 | 第43-45页 |
一、以政府为核心形成整合资源的公共力量 | 第43页 |
二、实施街区制试点项目 | 第43-44页 |
三、建立多元利益共同体组织框架 | 第44页 |
四、健全公众参与渠道及推进话语权双向平衡发展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化解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共享利益困境:技术对策 | 第45-46页 |
一、构建街区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 | 第45-46页 |
二、拓展信息化技术安全保障 | 第46页 |
第四节 化解街区制实施中城市公共空间共享利益困境:价值理念 | 第46-48页 |
一、强化政府公共利益优先的价值理念 | 第46-47页 |
二、构建街区制住区社会公共观念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