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1-18页 | 
| 1 祖国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11-12页 | 
| 1.1 祖国医学对肛瘘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页 | 
| 1.2 肛瘘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 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第12-15页 | 
| 2.1 现代医学对肛瘘病因的认识 | 第12-13页 | 
| 2.2 现代医学对肛瘘病理的认识 | 第13页 | 
| 2.3 肛瘘临床表现 | 第13页 | 
| 2.4 肛瘘的诊断 | 第13-14页 | 
| 2.5 肛瘘的手术治疗 | 第14-15页 | 
| 3 祖国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15页 | 
| 4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15-17页 | 
| 4.1 现代医学对创面愈合的认识 | 第15-16页 | 
| 4.2 中药外用促进肛瘘术后伤口愈合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 5 白芨粉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8-24页 | 
| 1 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3 病例纳人标准 | 第18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1.5 研究对象终止临床研究标准 | 第18-19页 | 
| 2 临床资料 | 第19页 | 
| 2.1 病例分组 | 第19页 | 
| 2.2 一般资料 | 第19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3.1 术前准备 | 第19页 | 
| 3.2 体位 | 第19页 | 
| 3.3 麻醉方法 | 第19-20页 | 
| 3.4 手术方法 | 第20页 | 
| 3.5 术后一般处理 | 第20页 | 
| 4 术后换药 | 第20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 6 评价标准 | 第21页 | 
| 7 研究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 8 结果 | 第22-24页 | 
| 8.1 两组患者的创面纵径缩小率、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第22页 | 
| 8.2 两组患者创面开始愈合后不同时间段的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比较 | 第22页 | 
| 8.3 两组患者创面开始愈合后不同时间段的创面分泌物情况比较 | 第22-23页 | 
| 8.4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的比较 | 第23页 | 
| 8.5 两组患者术后及随访3个月时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24-27页 | 
| 1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的原因分析 | 第24页 | 
| 2 白芨粉外用促进创面愈合理论依据 | 第24-25页 | 
| 3 生肌收口理论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 第25页 | 
| 4 问题与展望 | 第25-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