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的优化鱼群算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结构损伤识别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3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方法综述 | 第12-17页 |
1.3.1 基于频率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基于振型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14页 |
1.3.3 基于柔度矩阵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4页 |
1.3.4 基于能量变化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4-15页 |
1.3.5 基于遗传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5-16页 |
1.3.6 基于鱼群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6-17页 |
1.3.7 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鱼群算法 | 第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人工鱼群算法识别结构损伤的原理及其优化 | 第19-40页 |
2.1 结构有限元理论 | 第19-25页 |
2.1.1 Timoshenko梁理论 | 第19-21页 |
2.1.2 空间梁建模 | 第21-25页 |
2.2 人工鱼群算法原理 | 第25-30页 |
2.2.1 人工鱼的结构模型 | 第25-28页 |
2.2.2 人工鱼群算法步骤 | 第28-30页 |
2.3 人工鱼群算法识别结构损伤原理 | 第30-32页 |
2.3.1 目标函数的构造 | 第30-31页 |
2.3.2 人工鱼群算法识别损伤的过程 | 第31-32页 |
2.4 遗传算法原理 | 第32-36页 |
2.4.1 生物进化理论 | 第32-34页 |
2.4.2 遗传算法的步骤 | 第34-36页 |
2.5 基于遗传算法理论的优化鱼群算法 | 第36-40页 |
2.5.1 人工鱼群算法的特点 | 第36页 |
2.5.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36-37页 |
2.5.3 优化鱼群算法的思路 | 第37-38页 |
2.5.4 优化鱼群算法流程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连续梁结构的损伤识别 | 第40-51页 |
3.1 连续梁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3.2 连续梁结构损伤识别 | 第40-42页 |
3.3 初始参数对算法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1 初始参数对遗传算法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2 初始参数对优化鱼群算法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算法收敛速度比较 | 第44-48页 |
3.4.1 遗传算法识别连续梁损伤 | 第44-45页 |
3.4.2 鱼群算法识别连续梁损伤 | 第45-46页 |
3.4.3 优化鱼群算法识别连续梁损伤 | 第46-47页 |
3.4.4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3.5 算法收敛精度比较 | 第48-51页 |
3.5.1 遗传算法收敛精度 | 第48-49页 |
3.5.2 鱼群算法收敛精度 | 第49页 |
3.5.3 优化鱼群算法收敛精度 | 第49-50页 |
3.5.4 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单层空间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 | 第51-60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单层空间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4.3 含一处损伤的单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52-53页 |
4.4 含两处损伤的单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53-55页 |
4.5 含三处损伤的单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55-57页 |
4.6 含四处损伤的单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多层空间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 | 第60-73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多层空间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5.3 含一处损伤的多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1-63页 |
5.4 含两处损伤的多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3-64页 |
5.5 含三处损伤的多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4-66页 |
5.6 含四处损伤的多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6-69页 |
5.7 含五处损伤的多层空间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9-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1. 结论 | 第73页 |
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