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20页 |
1. HSV-1的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2. HSV-1的感染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3. HSV-1致病机理及临床特征 | 第15-16页 |
4. HSV-1流行病学分析 | 第16页 |
5. HSV-1治疗及预防 | 第16-18页 |
6. 本课题研究目的、基本策略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一部分 | 第20-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37页 |
1.1 材料 | 第20-25页 |
1.1.1 病毒 | 第20页 |
1.1.2 细胞系 | 第20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1.1.4 引物 | 第20-21页 |
1.1.5 抗体 | 第21页 |
1.1.6 试剂和商品化溶液 | 第21-22页 |
1.1.7 主要溶液及配制 | 第22-24页 |
1.1.8 主要耗材及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1.2 方法 | 第25-37页 |
1.2.1 细胞培养 | 第25-27页 |
1.2.2 病毒培养 | 第27-29页 |
1.2.3 动物实验设计 | 第29页 |
1.2.4 动物感染方法 | 第29页 |
1.2.5 临床观察及其指标 | 第29-30页 |
1.2.6 病原学检测 | 第30-36页 |
1.2.7 组织病理学分析 | 第36-37页 |
1.2.8 统计学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2.1 M3减毒株与Mckrae野生型毒株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比较 | 第37-38页 |
2.2 M3减毒株与Mckrae野生型毒株感染后存活小鼠的临床观察 | 第38-40页 |
2.3 M3减毒株与Mckrae野生型毒株在感染小鼠主要器官中的增殖效率比较 | 第40-42页 |
2.4 M3减毒株与Mckrae野生型毒株感染小鼠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及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 第42-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二部分 HSV-1突变毒株M5感染BALB/c小鼠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47-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7-55页 |
1.1 材料 | 第47-48页 |
1.1.1 本部分所使用的细胞系、细胞培养溶液、实验动物、商品化试剂和溶液、耗材以及设备同第一部分,其中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 | 第47页 |
1.1.2 病毒 | 第47页 |
1.1.3 试剂 | 第47-48页 |
1.1.4 肽段 | 第48页 |
1.2 方法 | 第48-55页 |
1.2.1 本部分实验所用的细胞培养、病毒培养、病毒感染同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不同的内容如下 | 第48页 |
1.2.2 动物实验设计 | 第48页 |
1.2.3 动物感染方法 | 第48-49页 |
1.2.4 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 | 第49页 |
1.2.5 动物脾淋巴细胞的分离 | 第49-50页 |
1.2.6 T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 第50-51页 |
1.2.7 抗血清中和实验 | 第51-52页 |
1.2.8 免疫保护性检测 | 第52-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2.1 HSV-1突变株M4和M5与野生型毒株在细胞水平增殖速率比较 | 第55页 |
2.2 HSV-1突变株M4和M5在体外和抑制细胞凋亡的情况 | 第55-56页 |
2.3 HSV-1突变株M5和PBS免疫组小鼠临床症状观察 | 第56页 |
2.4 HSV-1突变株M5免疫的小鼠感染野生型毒株后的临床症状观察 | 第56-58页 |
2.5 HSV-1突变株M5免疫组小鼠感染野生型毒株后的免疫反应和病毒载量情况 | 第58-61页 |
讨论 | 第61-64页 |
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综述 | 第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页 |
研宄生个人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