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城市电动客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汽车碰撞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外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国内外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简介第13-15页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5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城市电动客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7-28页
    2.1 软件简介第17-18页
        2.1.1 Hyperworks软件简介第17-18页
        2.1.2 LS-DYNA软件简介第18页
    2.2 电动大客车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8-22页
        2.2.1 电动客车技术参数简介第18-19页
        2.2.2 电动客车三维模型的简化和清理第19-20页
        2.2.3 网格的划分第20-22页
    2.3 电池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2-23页
    2.4 连接方式及材料属性第23-25页
        2.4.1 连接方式第23-24页
        2.4.2 材料属性定义第24-25页
    2.5 电动客车侧面碰撞模型的建立第25-27页
        2.5.1 重力加速度及地面模型的建立第25页
        2.5.2 碰撞模型参数设置第25-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城市电动客车侧面柱碰安全性分析第28-42页
    3.1 相关法规简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8-29页
        3.1.1 相关法规简介第28页
        3.1.2 侧面柱碰有限元模型第28-29页
    3.2 仿真结果的验证第29-30页
        3.2.1 能量曲线分析第29-30页
        3.2.2 质量增加分析第30页
    3.3 整车安全性分析第30-35页
        3.3.1 侧面柱碰过程分析第30-33页
        3.3.2 柱碰工况电动客车各部件能量分析第33-34页
        3.3.3 客车结构变形分析第34-35页
    3.4 动力电池组安全性分析第35-41页
        3.4.1 电池箱碰撞过程分析第35-38页
        3.4.2 电池箱部件能量分析第38页
        3.4.3 电池箱y向变形分析第38-40页
        3.4.4 电池箱跳动分析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基于两种障壁车侧碰工况下的电动客车安全性分析第42-66页
    4.1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2-44页
        4.1.1 MDB可变形障壁车模型第42-43页
        4.1.2 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4.2 基于980kg障壁车碰撞模型仿真结果验证第44-45页
        4.2.1 能量分析第44-45页
        4.2.2 质量增加分析第45页
    4.3 基于980kg障壁车碰撞工况的整车安全性分析第45-50页
        4.3.1 侧面碰撞过程分析第45-48页
        4.3.2 各部件吸能分析第48页
        4.3.3 整车结构变形分析第48-50页
    4.4 基于980kg障壁车碰撞工况下的电池组安全性分析第50-53页
        4.4.1 电池舱门变形分析第50-51页
        4.4.2 电池箱跳动分析第51-53页
    4.5 基于1810kg障壁车碰撞模型仿真结果验证第53-54页
        4.5.1 碰撞过程能量分析第53页
        4.5.2 质量增加分析第53-54页
    4.6 基于1810kg障壁车碰撞工况的整车安全性分析第54-59页
        4.6.1 侧面碰撞过程分析第54-57页
        4.6.2 各部件吸能分析第57-58页
        4.6.3 整车结构变形分析第58-59页
    4.7 基于1810kg障壁车碰撞工况下的电池组安全性分析第59-64页
        4.7.1 电池箱碰撞过程分析第59-62页
        4.7.2 电池箱y向变形分析第62-63页
        4.7.3 电池箱跳动分析第63-64页
    4.8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五章 城市电动客车结构改进及优化第66-79页
    5.0 改进思路第66页
    5.1 改进方案第66-70页
        5.1.1 材料的改进第66-68页
        5.1.2 矩形钢管厚度的选取第68页
        5.1.3 结构改进第68-70页
    5.2 优化后的整车安全性分析第70-75页
        5.2.1 能量分析第70-72页
        5.2.2 结构变形分析第72-75页
    5.3 优化前后电池组安全性分析第75-77页
        5.3.1 优化前后电池组变形分析第75-76页
        5.3.2 优化前后电池组跳动分析第76-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结论第79-80页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激光里程计的无人驾驶汽车位姿估计研究
下一篇:商用车双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与仿真试验性能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