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盆地吉兰泰地区地震地层划分及地震相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河套盆地勘探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地震相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5页 |
2.1 地层发育概况 | 第18-20页 |
2.2 盆地构造分区及构造演化 | 第20-23页 |
2.3 石油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2.3.1 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23-24页 |
2.3.2 储盖组合发育特征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固阳组层位划分标定与构造特征 | 第25-50页 |
3.1 钻井地层划分对比 | 第25-27页 |
3.2 合成记录与层位标定 | 第27-33页 |
3.3 研究区地震不整合分析 | 第33-37页 |
3.3.1 固阳组底面不整合与基底反射特征 | 第33页 |
3.3.2 固三段顶面削截上超不整合 | 第33-35页 |
3.3.3 临河组底面上超不整合 | 第35-36页 |
3.3.4 临河组顶面上超不整合 | 第36-37页 |
3.4 吉兰泰构造特征及与相邻盆地对比 | 第37-49页 |
3.4.1 固阳组各段界面深度图 | 第37-41页 |
3.4.2 断裂特征与构造分区 | 第41-44页 |
3.4.3 下白垩统与相邻盆地的对比 | 第44-49页 |
3.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固阳组沉积特征及烃源岩参数分析 | 第50-77页 |
4.1 固二-三段沉积特征分析 | 第50-57页 |
4.1.1 颜色特征 | 第50-53页 |
4.1.2 结构构造特征 | 第53-54页 |
4.1.3 成分特征 | 第54-56页 |
4.1.4 粒度统计特征 | 第56-57页 |
4.2 固二、三段的旱地扇模式 | 第57-58页 |
4.3 固一段两期湖相暗色泥岩沉积特征 | 第58-65页 |
4.3.1 固一段下部湖相暗色泥岩 | 第58-62页 |
4.3.2 固一段中部湖相暗色泥岩 | 第62-65页 |
4.4 单井沉积相划分 | 第65-73页 |
4.5 暗色泥岩热解及油源对比 | 第73-75页 |
4.6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固阳组地震相分析与有利区预测探讨 | 第77-100页 |
5.1 固阳组砂、泥岩波阻抗分析 | 第77-80页 |
5.1.1 固一段波阻抗分析 | 第77-79页 |
5.1.2 固二-三段波阻抗分析 | 第79-80页 |
5.2 正演、反演研究 | 第80-86页 |
5.2.1 暗色泥岩正演模拟 | 第80-83页 |
5.2.2 松探2井固一段下部灰岩正演模拟 | 第83-84页 |
5.2.3 固三段楔状体正演和反演 | 第84-86页 |
5.3 研究区剖面地震相类型 | 第86-91页 |
5.3.1 暗色泥岩连续中-强振幅地震相 | 第87页 |
5.3.2 灰岩层较连续中振幅地震相 | 第87页 |
5.3.3 楔状体杂乱-空白反射地震相 | 第87-91页 |
5.3.4 楔状体亚平行弱振幅地震相 | 第91页 |
5.4 研究区平面地震相类型及沉积相 | 第91-95页 |
5.4.1 固一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91页 |
5.4.2 固二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91-95页 |
5.4.3 固三段地震相与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95页 |
5.5 有利区预测探讨 | 第95-98页 |
5.5.1 烃源岩厚度图制作 | 第96-97页 |
5.5.2 研究区有利勘探区简析 | 第97-98页 |
5.6 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