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成岩相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微观孔喉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2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14-19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5页 |
2.2 地层划分对比 | 第15-16页 |
2.2.1 确立骨架剖面 | 第15页 |
2.2.2 标志层选取 | 第15-16页 |
2.2.3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16页 |
2.3 沉积背景及沉积相分析 | 第16-19页 |
2.3.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6-17页 |
2.3.2 沉积构造与生物化石特征 | 第17-18页 |
2.3.3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储层基础地质特征 | 第19-25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19-23页 |
3.1.1 岩石类型 | 第19页 |
3.1.2 储层碎屑组分特征 | 第19-20页 |
3.1.3 碎屑颗粒结构特征 | 第20-22页 |
3.1.4 砂岩填隙物特征 | 第22-23页 |
3.2 物性特征 | 第23-25页 |
3.2.1 储层物性参数特征 | 第23-24页 |
3.2.2 储层物性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成岩作用和成岩相分类 | 第25-37页 |
4.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25-31页 |
4.1.1 压实作用 | 第25-26页 |
4.1.2 胶结作用 | 第26-29页 |
4.1.3 交代作用 | 第29-30页 |
4.1.4 溶蚀作用 | 第30-31页 |
4.2 成岩阶段及演化序列 | 第31-32页 |
4.3 铁边城成岩相分布特征 | 第32-37页 |
4.3.1 绿泥石胶结-残余粒间孔相 | 第33页 |
4.3.2 高岭石胶结-残余粒间孔相 | 第33-35页 |
4.3.3 绿泥石胶结-溶孔相 | 第35页 |
4.3.4 高岭石胶结-溶孔相 | 第35页 |
4.3.5 伊利石胶结-溶蚀相 | 第35页 |
4.3.6 碳酸盐胶结致密相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不同成岩相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 第37-66页 |
5.1 储层孔喉类型 | 第37-42页 |
5.1.1 储层孔隙类型 | 第37-39页 |
5.1.2 孔隙组合类型 | 第39-40页 |
5.1.3 喉道类型 | 第40-42页 |
5.2 图像孔隙技术表征孔隙特征 | 第42页 |
5.3 高压压汞技术研究微观孔喉结构 | 第42-54页 |
5.3.1 毛细管压力曲线分类 | 第42-45页 |
5.3.2 不同类型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 | 第45-53页 |
5.3.3 典型成岩相带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 第53-54页 |
5.4 恒速压汞实验研究典型成岩相带微观孔隙结构 | 第54-66页 |
5.4.1 实验样品信息及实验结果 | 第55页 |
5.4.2 孔隙参数分类 | 第55-59页 |
5.4.3 不同成岩相孔喉特征分析 | 第59-64页 |
5.4.4 孔喉特征参数与物性关系 | 第64-66页 |
第六章 典型成岩相储层渗流特征分析 | 第66-77页 |
6.1 核磁共振实验分析 | 第66-73页 |
6.1.1 核磁共振测试结果 | 第66页 |
6.1.2 不同成岩相核磁共振实验结果分析 | 第66-69页 |
6.1.3 不同成岩相带可动流体袍和度控制因素分析 | 第69-73页 |
6.2 油水相渗实验研究典型成岩相带渗流特征 | 第73-77页 |
6.2.1 储层相渗参数特征 | 第73-74页 |
6.2.2 典型成岩相储层油水相渗曲线及参数特征 | 第74-77页 |
第七章 典型成岩相生产动态分析 | 第77-80页 |
7.1 试油结果分析 | 第77页 |
7.2 试采结果分析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