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陷盆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以海塔油田贝301区块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9-16页 | 
|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0.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0.2.1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0.2.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0.2.3 低渗复杂断块砂砾岩油藏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0.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0.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0.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0.3.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沉积背景 | 第16-21页 | 
| 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1.2 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 1.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7-18页 | 
| 1.4 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层序追踪 | 第21-30页 | 
| 2.1 南屯组油层高分辨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27页 | 
| 2.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方法研究 | 第21-22页 | 
| 2.1.2 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和追踪 | 第22-25页 | 
| 2.1.3 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特征 | 第25-26页 | 
| 2.1.4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26-27页 | 
| 2.2 南屯组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层序格架内沉积微相综合研究 | 第30-43页 | 
| 3.1 岩石相特征 | 第30-33页 | 
| 3.1.1 岩石学矿物特征 | 第30-31页 | 
| 3.1.2 粒度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 3.1.3 岩性岩相特征 | 第32-33页 | 
| 3.1.4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3页 | 
| 3.2 测井相特征 | 第33-36页 | 
| 3.2.1 测井相曲线优选 | 第33页 | 
| 3.2.2 测井曲线形态特征 | 第33-35页 | 
| 3.2.3 测井相模式 | 第35-36页 | 
| 3.3 典型单井相特征 | 第36-38页 | 
| 3.4 沉积微相纵向特征规律 | 第38-41页 | 
| 3.5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规律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3-49页 | 
| 4.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3-44页 | 
| 4.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44-47页 | 
| 4.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49-59页 | 
| 5.1 地质模型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 5.2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1-53页 | 
| 5.3 历史拟合 | 第53-55页 | 
| 5.4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5-59页 | 
| 5.4.1 纵向剩余油分布 | 第55-56页 | 
| 5.4.2 平面剩余油分布 | 第56-57页 | 
| 5.4.3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剩余油挖潜措施 | 第59-66页 | 
| 6.1 加强注采系统调整 | 第59-62页 | 
| 6.1.1 层间干扰型剩余油 | 第59-60页 | 
| 6.1.2 层内干扰型剩余油 | 第60-62页 | 
| 6.2 井网加密分类开发 | 第62-64页 | 
| 6.2.1 断层遮挡型剩余油 | 第63-64页 | 
| 6.2.2 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 | 第64页 | 
| 6.3 多种措施综合应用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