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导论 | 第14-39页 |
1.1 提出问题 | 第14-18页 |
1.1.1 改革进程中的“钟摆”特征 | 第14-17页 |
1.1.2 “钟摆”何以形成? | 第17-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1.2.1 群团组织与“国家—社会”关系 | 第19-24页 |
1.2.2 受制度环境影响的“组织单元” | 第24-28页 |
1.2.3 对群团组织性质、功能的讨论 | 第28-31页 |
1.2.4 对已有研究的相关评述 | 第31-3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3-3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1.4.1 现实意义 | 第36页 |
1.4.2 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37-39页 |
2. 群团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 第39-66页 |
2.1 群团的起源:“轴心-外围”组织体系的建立 | 第39-45页 |
2.1.1 党的群众化与群众团体的建立 | 第39-42页 |
2.1.2 根据地政权的社会支柱 | 第42-44页 |
2.1.3 整合社会的逻辑与“轴心与外围”组织体系的形成 | 第44-45页 |
2.2 群团制的正式形成:国家重构社会的制度安排 | 第45-53页 |
2.2.1 重构社会组织体系的制度安排与策略 | 第46-48页 |
2.2.2 群团制的三重功能定位 | 第48-51页 |
2.2.3 革命运动式的逻辑与党“社会部门”的形成 | 第51-53页 |
2.3 进一步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结” | 第53-57页 |
2.3.1 “社会部门”的延续:党政职能承接与政策执行 | 第53-54页 |
2.3.2 社团属性的回归:利益传输与合法性供给 | 第54-55页 |
2.3.3 中介枢纽:整合社会组织的新机制 | 第55-56页 |
2.3.4 调适社会的逻辑与国家权力在社会领域的延续 | 第56-57页 |
2.4 群团组织的内涵与分类 | 第57-66页 |
2.4.1 群团组织的定义、性质与功能 | 第57-59页 |
2.4.2 组织的数量与分类 | 第59-66页 |
3. 党团与代表制:组织间的衔接机制 | 第66-82页 |
3.1 衔接机制的形成 | 第66-73页 |
3.1.1 “党团”:党与群团之间的衔接 | 第66-69页 |
3.1.2 群众代表制:党、群团、群众之间的桥梁 | 第69-73页 |
3.2 党的一元化领导趋势 | 第73-77页 |
3.2.1 从党团到党组:组织领导核心的确立 | 第73-75页 |
3.2.2 代表制角色的变化:从实质到象征 | 第75-77页 |
3.3 党组(党团)与代表制的空转运行 | 第77-82页 |
3.3.1 党组的空转与角色替代 | 第77-79页 |
3.3.2 代表制的空转: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整合困境 | 第79-82页 |
4. 亚(辅)党政部门:组织的角色塑造 | 第82-98页 |
4.1 独立自主与相互配合:组织间的基本关系 | 第82-86页 |
4.1.1 基本关系的形成 | 第82-85页 |
4.1.2 基本关系的功能 | 第85-86页 |
4.2 从配合到辅助:走向亚(辅)党政部门 | 第86-89页 |
4.3 亚(辅)党政部门的形成及其特征 | 第89-93页 |
4.3.1 介于党政与社会组织间的组织地位 | 第89-91页 |
4.3.2 对党政的结构性依赖 | 第91-93页 |
4.4 “亚(辅)党政部门”的意外后果 | 第93-98页 |
4.4.1 组织党政化与机关化问题的强化 | 第93-94页 |
4.4.2 组织“边缘”地位与“闲散”文化的形成 | 第94-96页 |
4.4.3 竞争:群团组织间关系的新样态 | 第96-98页 |
5. 干部型职业中间人:组织的自我维系机制 | 第98-113页 |
5.1 群众干部的聚集过程 | 第98-103页 |
5.1.1 从积极分子到群众干部的过程 | 第99-101页 |
5.1.2 群众干部产生的特征 | 第101-103页 |
5.2 职业性群众干部群体的形成 | 第103-105页 |
5.3 干部型职业中间人:特质、行动取向及影响 | 第105-113页 |
5.3.1 干部型职业中间人的特质 | 第105-107页 |
5.3.2 两类行动取向:趋于向上与谋求安全 | 第107-110页 |
5.3.3 目标替代与赞同过剩 | 第110-113页 |
6. 日常工作中的行动策略:基于A市妇联的个案观察 | 第113-132页 |
6.1 A市妇联的基本情况概述 | 第113-117页 |
6.2 两类干部及其行动取向 | 第117-121页 |
6.3 四组案例观察 | 第121-132页 |
6.3.1 有为才有位,主动承担党政工作难题 | 第121-123页 |
6.3.2 主动创新基于对象特殊化的社会服务形式 | 第123-126页 |
6.3.3 内部成员抵御领导要求 | 第126-128页 |
6.3.4 寻求制度与板块保护 | 第128-132页 |
7. 结语 | 第132-136页 |
7.1 “党组”与干部群众性的回归 | 第132-134页 |
7.2 国家工作着眼点的调整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