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交易特殊形态分析--兼议《证券法》内幕交易相关规范的修改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论文结构的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内幕交易制度基本概述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内幕交易行为概述 | 第12-16页 |
一、内幕交易概述 | 第12-13页 |
二、内幕交易形态概述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内幕交易特殊形态研究意义 | 第16-21页 |
一、基于内幕交易规制理论的学理分析 | 第16-18页 |
二、基于我国《证券法》运行实践视角分析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内幕交易特殊形态基本概述 | 第21-26页 |
第一节 内幕交易特殊形态衍变特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内幕交易特殊形态主要表现 | 第22-24页 |
一、内幕信息多方向、多层级传递模式 | 第22-23页 |
二、跨境资本市场内幕交易行为 | 第23页 |
三、跨领域内幕交易行为 | 第23-24页 |
四、“获取型”和“交换型”内幕交易行为 | 第24页 |
五、正反向混用操作内幕交易行为 | 第24页 |
第三节 特殊形态主要表现形式的对比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内幕交易特殊形态之具体分析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多层次传递型内幕交易的认定 | 第26-31页 |
一、多层次传递型内幕交易含义 | 第26页 |
二、类型:多向传递、多级传递、多向与多级竞合传递 | 第26-27页 |
三、多层次传递型内幕交易疑难问题认定 | 第27-31页 |
第二节“影子型”内幕交易的认定 | 第31-35页 |
一、“影子型”内幕交易的含义 | 第31页 |
二、“影子型”内幕交易的主要表现 | 第31-32页 |
三、境外国家对“影子型”内幕交易的处理 | 第32-34页 |
四、对“影子型”内幕交易的认定思路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正反向混合操作型内幕交易的认定 | 第35-38页 |
一、单纯的反向操作 | 第36页 |
二、正反向混合操作 | 第36-37页 |
三、对正反向混合操作的认定思路 | 第37-38页 |
第四章《证券法》相关立法之规范建议 | 第38-44页 |
第一节 加强立法宗旨的指导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明确“证券”的种类范围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扩大内幕主体范围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引入法定抗辩条款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