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关于张培刚的学术生平 | 第10页 |
1.2.2 关于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主要内容的分析 | 第10-11页 |
1.2.3 关于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评价 | 第11页 |
1.2.4 关于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1-12页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5页 |
1.4.1 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不足 | 第14-15页 |
2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5-21页 |
2.1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形成过程 | 第15-19页 |
2.1.1 思想萌芽阶段 | 第15-16页 |
2.1.2 思想发展阶段 | 第16页 |
2.1.3 思想成熟和升华阶段 | 第16-18页 |
2.1.4 思想变革和完善阶段 | 第18-19页 |
2.2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发展——“两次飞跃” | 第19-21页 |
3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性 | 第21-32页 |
3.1 农业与工业依存关系学说 | 第21-25页 |
3.1.1 静态视野下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 第21-23页 |
3.1.2 动态视野下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3.2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 第25-29页 |
3.2.1 工业化的定义 | 第25-26页 |
3.2.2 工业化的性质 | 第26-27页 |
3.2.3 工业化的演进 | 第27-29页 |
3.3 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9-30页 |
3.3.1 关于外资利用问题 | 第29-30页 |
3.3.2 关于对外贸易的开展问题 | 第30页 |
3.4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创新性 | 第30-32页 |
4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变革——新发展经济学思想 | 第32-44页 |
4.1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进行变革的原因 | 第32-33页 |
4.2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的基本思路 | 第33-36页 |
4.2.1 转变研究立场,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 第33-34页 |
4.2.2 扩大研究范围,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被包括在内 | 第34-35页 |
4.2.3 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发展中大国的研究 | 第35-36页 |
4.3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的主要内容 | 第36-41页 |
4.3.1 界定大国概念并揭示大国的特殊之处 | 第36-38页 |
4.3.2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仍然是新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 第38页 |
4.3.3 对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 | 第38-41页 |
4.4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变革前后的比较 | 第41-44页 |
5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评析 | 第44-60页 |
5.1 对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特性进行评析 | 第44-48页 |
5.1.1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指导方针的客观性 | 第44页 |
5.1.2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出发点的正确性 | 第44-45页 |
5.1.3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第45-47页 |
5.1.4 农业国工业化思想体现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 第47-48页 |
5.2 对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贡献和地位进行评析 | 第48-50页 |
5.3 对农业国工业化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评析 | 第50-60页 |
5.3.1 对推进“新四化”同步发展的启示 | 第50-56页 |
5.3.2 对“三农”问题的启示 | 第56-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