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建造工艺论文

电阻热弯板工艺热源模型建立及实验验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背景第8-13页
        1.1.1 局部加热弯板工艺概述第8-10页
        1.1.2 现有各种水火弯板热源简介第10-13页
    1.2 电阻热弯板热源模型的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现实意义第14-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1 国内外水火弯板工艺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2 国内外对热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8-20页
第2章 电阻热参数对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0-3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电阻热弯板主要工艺参数第20-21页
    2.3 电极特征对板材内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1-28页
        2.3.1 电极形状对板材内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1-23页
        2.3.2 电极相对位置对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3-26页
        2.3.3 典型电极形式形成的电流密度规律第26-28页
    2.4 电流特征对板材内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8-29页
    2.5 板材特征对板材内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9-33页
        2.5.1 板材尺寸对板材内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29-31页
        2.5.2 板材电阻率对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31-33页
        2.5.3 板材导热率对电流密度的影响规律第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电流密度对温度场的影响规律第34-46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电阻热弯板模拟的电热耦合性质分析第34-38页
        3.2.1 金属电阻率和导热率对电热耦合的影响第34-35页
        3.2.2 电热双向耦合对电流密度及焦耳热功率的影响规律第35-38页
    3.3 典型电极形成的焦耳热功率分布规律第38-42页
        3.3.1 焦耳热功率在长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第39-40页
        3.3.2 焦耳热功率在宽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第40-41页
        3.3.3 焦耳热功率在厚度方向的变化规律第41-42页
    3.4 典型电极形成的温度分布规律第42-45页
        3.4.1 温度场在长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第42-43页
        3.4.2 温度场在宽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第43-44页
        3.4.3 温度场在厚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第44页
        3.4.4 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电阻热热源模型的建立第46-72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典型电极形式形成的电流密度数学模型第46-61页
        4.2.1 矩形电极形成的电流密度的数学模型第46-57页
        4.2.2 圆形电极形成的电流密度的数学模型第57-61页
    4.3 典型电极形式形成的电阻热热源模型第61-71页
        4.3.1 矩形电极形成的热源模型第61-67页
        4.3.2 圆形电极形成的热源模型第67-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电阻热热源模型的实验验证第72-81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实验方案及相应的实验设备第72-75页
        5.2.1 实验设计原理及实验方案第72页
        5.2.2 主要的实验设备第72-75页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第75-80页
        5.3.1 主要实验步骤第75-76页
        5.3.2 实验结果分析第76-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结论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6-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舷侧结构耐撞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分析
下一篇:激情犯罪法律问题研究--以王斌余杀人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