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菩萨学思想初探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缘由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太虚大师的生平著述简介 | 第12-14页 |
第1章 太虚论佛学的特质 | 第14-20页 |
1.1 佛学总论 | 第14-17页 |
1.1.1 太虚大师佛学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2 佛学的本质 | 第15-16页 |
1.1.3 佛学的特质 | 第16页 |
1.1.4 佛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2 中国佛学 | 第17-20页 |
1.2.1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 | 第17-18页 |
1.2.2 中国佛教史 | 第18-19页 |
1.2.3 中国佛学之重建 | 第19-20页 |
第2章 “人生佛教”——人之个体性的渡化 | 第20-26页 |
2.1 人生佛学 | 第20-21页 |
2.1.1 佛学的名义与两大原则 | 第20页 |
2.1.2 何为“人生” | 第20-21页 |
2.2 人生佛教的性质 | 第21-23页 |
2.2.1 学佛先从做人起 | 第21-23页 |
2.2.2 人生佛教开题 | 第23页 |
2.3 何谓人生佛教 | 第23-24页 |
2.4 人生佛教的目的 | 第24-26页 |
第3章 “人间佛教”——人之社会性的渡化 | 第26-33页 |
3.1 人间佛教思想 | 第26-28页 |
3.1.1 人间佛教的含义 | 第26页 |
3.1.2 怎样建设人间佛教 | 第26-28页 |
3.2 人间净土的建设 | 第28-33页 |
3.2.1 人间净土的含义 | 第28-29页 |
3.2.2 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和原则 | 第29-33页 |
结束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