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3.1 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 | 第8-10页 |
1.3.2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研究 | 第10页 |
1.3.3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播研究 | 第10-11页 |
1.3.4 亲子真人秀节目研究 | 第11页 |
1.4 真人秀节目的概说 | 第11-13页 |
1.4.1 真人秀节目的定义 | 第11-12页 |
1.4.2 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5 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简介 | 第13-17页 |
1.5.1 各大卫视亲子真人秀节目介绍 | 第14-15页 |
1.5.2 亲子类节目的本土化创新——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 第15-17页 |
2 亲子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发展现状 | 第17-24页 |
2.1 亲子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动因 | 第17-21页 |
2.1.1 亲子真人秀节目发展社会动因 | 第17-20页 |
2.1.2 电视栏目自身发展的要求 | 第20-21页 |
2.2 亲子真人秀节目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 第21-24页 |
2.2.1 “跟风亲子”,同质化严重 | 第21-22页 |
2.2.2 儿童的成人化危机 | 第22页 |
2.2.3 内容设置不当,引发负面讨论 | 第22-24页 |
3 亲子真人秀节目内容制作分析 | 第24-35页 |
3.1 《爸爸去哪儿》的制作背景 | 第24-25页 |
3.1.1 制作团队 | 第24页 |
3.1.2 制作流程 | 第24-25页 |
3.2 以《爸爸去哪儿》为个案的文本分析 | 第25-32页 |
3.2.1 节目概况 | 第25-27页 |
3.2.2 节目的内容结构 | 第27-29页 |
3.2.3 节目的人物选择 | 第29-31页 |
3.2.4 节目的叙述模式 | 第31页 |
3.2.5 节目的文化价值 | 第31-32页 |
3.3 以《爸爸去哪儿》为个案的包装分析 | 第32-35页 |
3.3.1 视觉包装 | 第32-33页 |
3.3.2 音效包装 | 第33-35页 |
4 亲子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分析 | 第35-43页 |
4.1 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传播渠道 | 第35-36页 |
4.1.1 自身媒体传播 | 第35页 |
4.1.2 借力网络媒体 | 第35-36页 |
4.2 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受众分析 | 第36-39页 |
4.2.1 受众背景特征 | 第36-37页 |
4.2.2 受众心理需求 | 第37-39页 |
4.3 《爸爸去哪儿》的传播效果 | 第39-43页 |
4.3.1 中国式父亲教育转型 | 第39-40页 |
4.3.2 跟着“爸爸”去旅行 | 第40-41页 |
4.3.3 节目的衍生品消费 | 第41-43页 |
5 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启示 | 第43-45页 |
5.1 工业化精细制作 | 第43页 |
5.2 捍卫童年 | 第43页 |
5.3 发扬节目价值,彰显社会责任 | 第43-45页 |
6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49-50页 |
B.调查问卷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