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粒子物理早期探索 | 第11-12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1.2.1 标准模型 | 第12-13页 |
1.2.2 粲偶素家族 | 第13-16页 |
1.2.3 粒子物理实验与加速器 | 第16页 |
1.3 论文背景与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介绍 | 第18-33页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 | 第18-21页 |
2.2 北京谱仪Ⅲ(BES-Ⅲ) | 第21-29页 |
2.2.1 中心束流管(Beam Pipe) | 第23-24页 |
2.2.2 主漂移室(MDC) | 第24-25页 |
2.2.3 飞行时间计数器(TOF) | 第25页 |
2.2.4 电磁量能器(EMC) | 第25-27页 |
2.2.5 μ子鉴别器(μID) | 第27-28页 |
2.2.6 超导磁铁(Superconduct Magnet) | 第28-29页 |
2.3 电子学、触发判选及数据获取系统 | 第29-30页 |
2.4 BESⅢ离线软件系统 | 第30-33页 |
2.4.1 探测器模拟 | 第31页 |
2.4.2 离线刻度 | 第31-32页 |
2.4.3 事例重建 | 第32页 |
2.4.4 BESⅢ的蒙特卡罗产生子 | 第32-33页 |
第三章 h_c→K~+K~-π~0/η过程的研究 | 第33-48页 |
3.1 蒙特卡罗模拟 | 第33-34页 |
3.2 事例选择 | 第34-39页 |
3.2.1 事例挑选的一般条件 | 第34-35页 |
3.2.2 粒子鉴别 | 第35-36页 |
3.2.3 末态光子的选择 | 第36页 |
3.2.4 事例重建条件 | 第36-39页 |
3.3 本底研究 | 第39-40页 |
3.4 h_c→π~0K~+K~-过程分支比上限的计算 | 第40-42页 |
3.5 h_c→ηK~+K~-过程分支比上限的计算 | 第42-44页 |
3.6 系统误差 | 第44-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h_c→γη_c分支比测量 | 第48-59页 |
4.1 蒙特卡罗模拟 | 第48页 |
4.2 事例选择 | 第48-51页 |
4.2.1 事例挑选的一般条件 | 第48-50页 |
4.2.2 粒子鉴别 | 第50页 |
4.2.3 事例重建条件 | 第50-51页 |
4.3 本底研究 | 第51-52页 |
4.4 不变质量谱与分支比 | 第52-56页 |
4.5 系统误差 | 第56-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