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和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相关重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页 |
2.1.1 旧城改造 | 第16页 |
2.1.2 城市管理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第16-19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6-17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7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7页 |
2.2.4 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5 城市更新理论 | 第18-19页 |
3 国内外旧城改造的经验及启示 | 第19-26页 |
3.1 国内旧城改造的经验及启示 | 第19-22页 |
3.1.1 国内旧城改造的经验 | 第19-21页 |
3.1.2 国内旧城改造的启示 | 第21-22页 |
3.2 国外成功案例及启示 | 第22-26页 |
3.2.1 英国和新加坡旧城改造的经验 | 第22-24页 |
3.2.2 英国和新加坡旧城改造的启示 | 第24-26页 |
4 重庆市秀山县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6页 |
4.1 重庆市秀山县旧城项目介绍 | 第26-28页 |
4.1.1 重庆市秀山县旧城项目简介 | 第26页 |
4.1.2 秀山县旧城改造八个需要改造区域的基本情况简介 | 第26-27页 |
4.1.3 秀山县旧城改造的主要经验 | 第27-28页 |
4.1.4 秀山县旧城改造的主要经验与国内外旧城改造经验比较 | 第28页 |
4.2 重庆市秀山县旧城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3页 |
4.2.1 政府改造旧城盲目性大,城市配套功能不健全 | 第28-29页 |
4.2.2 政府拥有单方话语权,公民参与缺失 | 第29-30页 |
4.2.3 政府与开发商利益趋同,忽视居民利益 | 第30-31页 |
4.2.4 旧城改造面太大,政府自身财力不足 | 第31-33页 |
4.2.5 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不足,特色风貌建筑破坏严重 | 第33页 |
4.3 重庆市秀山县旧城改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4.3.1 政府审批的封闭和计划思维模式的弊病 | 第33-34页 |
4.3.2 政府在旧城改造中存在监管不到位或过分干预的现象 | 第34页 |
4.3.3 政府自身自利性和角色认识不清 | 第34-35页 |
4.3.4 政府旧城改造资金渠道偏窄 | 第35页 |
4.3.5 政府历史保护观念的缺失 | 第35-36页 |
5 重庆市秀山县旧城改造对策探讨 | 第36-46页 |
5.1 政府要重视科学合理设计旧城改造规划 | 第36-38页 |
5.1.1 通过规划制度设计对产权进行影响 | 第36-37页 |
5.1.2 结合秀山实际制定合理的旧城改造规划 | 第37-38页 |
5.1.3 前瞻性规划与公共服务平台相结合 | 第38页 |
5.1.4 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改造和管理 | 第38页 |
5.2 多渠道筹措旧城改造项目资金 | 第38-40页 |
5.2.1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 第39页 |
5.2.2 加大信贷支持 | 第39页 |
5.2.3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 | 第39-40页 |
5.2.4 规范企业债券融资 | 第40页 |
5.3 重视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 | 第40-41页 |
5.3.1 注重保护城市传统文化 | 第40-41页 |
5.3.2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貌保护 | 第41页 |
5.4 调整秀山县现行的拆迁政策 | 第41-43页 |
5.4.1 加大货币补偿比重 | 第41-42页 |
5.4.2 合理制定并公布统一的房屋重置价格标准 | 第42-43页 |
5.4.3 灵活拆迁补偿方式 | 第43页 |
5.5 发挥政府在旧城改造中的作用 | 第43-46页 |
5.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43-44页 |
5.5.2 强化旧城改造中城市拆迁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环境 | 第44页 |
5.5.3 建立政府牵头群众参与的监督管理体制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