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1 立项依据 | 第12-13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波棱瓜子乙酸乙酯部位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15-38页 |
1 指纹图谱研究及波棱内酯A的定量测定 | 第15-31页 |
1.1 材料及仪器 | 第15-16页 |
1.1.1 药材 | 第15页 |
1.1.2 试剂 | 第15页 |
1.1.3 仪器 | 第15-16页 |
1.1.4 对照品 | 第16页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16-30页 |
1.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6页 |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16页 |
1.2.3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16-22页 |
1.2.4 方法学考察 | 第22-27页 |
1.2.5 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色谱峰的指认 | 第27-29页 |
1.2.6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29-30页 |
1.2.7 波棱内酯A含量测定 | 第30页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2 乙酸乙酯部位波棱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31-38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31-32页 |
2.1.1 药材 | 第31页 |
2.1.2 试剂 | 第31页 |
2.1.3 仪器 | 第31页 |
2.1.4 对照品 | 第31-32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32-37页 |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2页 |
2.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32页 |
2.2.3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32-34页 |
2.2.4 方法学的考察 | 第34-36页 |
2.2.5 样品测定 | 第36-37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第二部分 波棱瓜子脂肪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38-51页 |
1 GC法同时测定波棱瓜子脂肪油中4种脂肪酸 | 第38-47页 |
1.1 材料及仪器 | 第38-39页 |
1.1.1 药材 | 第38页 |
1.1.2 试剂 | 第38页 |
1.1.3 仪器 | 第38-39页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39-47页 |
1.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页 |
1.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9-40页 |
1.2.3 色谱分离条件 | 第40-41页 |
1.2.4 方法学的考察 | 第41-45页 |
1.2.5 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1.2.6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2 波棱瓜子脂肪油理化性质分析 | 第47-51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47页 |
2.1.1 药材 | 第47页 |
2.1.2 试剂 | 第47页 |
2.1.3 仪器 | 第47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47-49页 |
2.2.1 酸值的测定 | 第47页 |
2.2.2 皂化值的测定 | 第47-48页 |
2.2.3 碘值的测定 | 第48页 |
2.2.4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48页 |
2.2.5 波棱瓜子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8-49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2.3.1 酸值的测定 | 第49页 |
2.3.2 皂化值的测定 | 第49页 |
2.3.3 碘值的测定 | 第49-50页 |
2.3.4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波棱瓜子多糖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第51-68页 |
1 波棱瓜子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51-58页 |
1.1 材料及仪器 | 第51-52页 |
1.1.1 药材 | 第51页 |
1.1.2 试剂 | 第51页 |
1.1.3 仪器 | 第51-52页 |
1.2 方法与结果 | 第52-57页 |
1.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2页 |
1.2.3 显色条件考察 | 第52-55页 |
1.2.4 方法学考察 | 第55-56页 |
1.2.5 样品含量测定 | 第56-57页 |
1.3 小结与讨论 | 第57-58页 |
2 波棱瓜子多糖不同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 第58-68页 |
2.1 材料及仪器 | 第58页 |
2.1.1 药材 | 第58页 |
2.1.2 试剂 | 第58页 |
2.1.3 仪器 | 第58页 |
2.2 方法与结果 | 第58-66页 |
2.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8页 |
2.2.2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第58-59页 |
2.2.3 回流法提取波棱瓜子多糖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59-61页 |
2.2.4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波棱瓜子多糖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61-63页 |
2.2.5 正交实验 | 第63-64页 |
2.2.6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66-68页 |
第四部分 波棱瓜子有效组分配伍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68-76页 |
1.1 材料及仪器 | 第68-69页 |
1.1.1 药材 | 第68页 |
1.1.2 动物 | 第68页 |
1.1.3 试剂 | 第68-69页 |
1.1.4 仪器 | 第69页 |
1.2 试验药物及制备 | 第69-7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1.3.1 小鼠免疫性肝损伤造模及给药方案 | 第70页 |
1.3.2 统计方法 | 第70页 |
1.4 结果 | 第70-74页 |
1.4.1 波棱瓜子有效组分配伍对ConA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脾指数的影响 | 第70-71页 |
1.4.2 波棱瓜子有效组分配伍对ConA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AST,NO含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1.4.3 波棱瓜子有效组分配伍对ConA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匀浆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1.4.4 波棱瓜子有效组分配伍对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1.5 小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文献综述 藏药波棱瓜子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8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